減重市場“失重”狂奔?

“有些同志腰圍太大,體重超重,甚至患上了慢性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喊話“體重管理”“減重”,話題迅速升溫,再度成爲輿論焦點。

但在醫學定義的肥胖之外,“‘減重’是最好的醫美”等觀念一度盛行,“紙片人”“A4腰”“筷子腿”等畸形審美標準盛行,衆多身材纖細的網紅模特通過社交媒體,不斷衝擊着大衆的視覺與認知底線。減重,早已超出肥胖人羣的需求,演變成一場波及範圍更廣的“身材保衛戰”。

在強烈的需求驅動下,減重市場迅速膨脹,減重藥、保健品、吸脂、鍼灸等多種方法層出不窮。智研諮詢發佈的《2024—2030年中國減肥產品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減肥產品市場規模達4114億元,同比增長8.29%。但這繁榮的市場背後,亂象不止。

電商平臺,各類宣稱具有神奇減重功效的產品琳琅滿目,然而,其中不乏含有違禁成分的產品;街邊的瘦體店更是陷阱重重,讓消費者難以防範。對於更具嚴肅醫療屬性的減重藥物,在購買端上也頻發亂象……消費者在追求美麗與健康的道路上,何去何從?

“減重產品僅是減重之路上的輔助工具,切莫將其視爲減重成功的唯一法門。消費者應結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良好的作息等,來實現減重目標。”嘉會醫療全科醫生仲英潔向21世紀經濟報道強調,“擺正心態,健康美比單純的瘦更重要。”

警惕減重路上的“美麗陷阱”

“多種嘗試身材還是走樣?”某電商平臺上,一款號稱能“精準體控,攻克平臺期”的白芸豆阻斷劑咀嚼糖已售賣上萬單,主播在介紹產品機制時強調,“每年銷售超500萬單”“上到80歲,下到10歲,全家都能吃”……

也有直播間推出“早上熱控片+晚上燃脂片”的產品組合,平臺顯示已售賣超2.5萬單。但這一爆款產品的詳情頁中,卻並未展示商品配料表,僅能從商品名稱中推測熱控片的主要成分爲藤黃素,燃脂片的主要成分爲山葵液。

白芸豆、魔芋粉等各類宣稱能“無痛躺瘦”的產品席捲各大電商平臺,消費者的使用感受也各不相同。部分消費者反映使用後食量減少,體重有所下降;但也有消費者反饋,吞服後出現心跳加速、心慌等不適症狀……

“市面上有很多減重相關的產品在打擦邊球,消費者應注意三大坑。”仲英潔指出,其一,是偷偷加禁藥的。有的減重產品可能加了如布噻嗪等禁藥,可能會導致電解質失調、肝腎功能受損;其二,是副作用不明。吃了可能口渴、拉肚子,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傷等;其三,需警惕其他潛在的健康風險。若單純依賴這些產品而忽視飲食與運動,非但不能有效減重,反而可能使身體日漸虛弱,導致抵抗力下滑,更易遭受其他疾病的侵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今年2月,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官方微信平臺發文顯示,擁有數百萬粉絲的“網紅”主播銷售“魔芋魔法豆草本果蔬壓片糖果”等聲稱具有減重功效的產品,就含有違禁成分“布噻嗪”。在固定相關證據後,專案組在江蘇、廣州、安徽等8省11市同步收網,關停直播間15個,查扣問題減重產品7萬餘粒。

據悉,“布噻嗪”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和水腫,但不當服用會造成大量脫水,長期服用更會導致嚴重健康問題,如電解質紊亂、脂質代謝紊亂、抑制胰島素分泌等不良反應,不法商家利用利尿劑短期內大量脫水的特性,製造“快速減重”假象。

在此之前,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官方微信平臺也直指不少不法分子利用人們對美的追求,在“減重神藥”裡添加了“西布曲明”“咖啡因”“芬特明”“麻黃鹼”等具有較強成癮性的且易對身體帶來不可逆傷害的國家管制類物質。

減重存隱藏福利?

事實上,目前我國只有5種藥物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用於成年原發性肥胖症患者減重治療,包括奧利司他、利拉魯肽、貝那魯肽、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其中,後四款均爲胰高糖素樣多肽-1(GLP-1)類藥物。

長期佔據減重話題中心的司美格魯肽一類藥物,最初是以降糖藥物進行設計研發的,通過激活GLP-1受體,促進分泌胰島素,同時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而增加飽腹感、抑制下丘腦攝食中樞而抑制食慾等。如此原理便也同樣適用在減重上。

“成功減重30斤!”張寧(化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提高了音量,以強調其減重的效果,“去年確診的糖尿病,因爲血糖控制不佳且體重基數大,醫生開了處方後開始用司美格魯肽。連續用了近一年時間,儘管因懷孕停藥後體重有所反彈,但是糖尿病得到了控制,抽血檢驗的各項指標都正常了。”

不過張寧也“吐槽”,“一支680元的3ml品規司美格魯肽,僅供我一週使用,每次都是自費,一年下來也花了不少。本來這些都可以報銷60%左右,我辦理的異地就醫,沒有達到住院標準就報銷不了。但是也有些人會讓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到醫院開司美格魯肽出來用,有些瘦體店、醫美店也是這麼操作的,鑽了醫保報銷的空子。”

對於異地就醫醫保報銷方面,“該患者反映的情況可能是其存在理解偏差”。資深醫改專家徐毓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即使是在異地就醫過程中,門診能報的藥物住院也能報,住院並非異地就醫醫保報銷的必要條件。”

徐毓才解釋,一方面,糖尿病患者住院有嚴格標準,需有明顯併發症且門診無法解決的才行。很多糖尿病常用藥門診也能報銷,並非必須住院。另一方面,司美格魯肽主要用於治療糖尿病,若僅出於減重目的,根據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管理辦法,此類藥物無法獲得報銷。然而,若肥胖導致了糖尿病,並在體重監控下作爲糖尿病治療手段使用,則情況另議。

徐毓才指出,近年來國家持續推進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且政策逐步優化。過去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各地方政策不同,例如報銷比例不同。目前各地推行DRG/DIP按病種付費,無論患者來自何地,在當地就醫都執行當地政策,這也方便了醫療機構報銷。

“不過當前,異地就醫醫保報銷在各地推行速度不一。原因主要在於各地醫保基金狀況的差異,例如,相較於北方,南方作爲人口流入地,醫保基金相對充裕,因此,在醫保基金規模不一的背景下,各地政策的執行速度存在差異。”徐毓才補充。

而對於請人幫忙代開司美格魯肽進行醫保報銷的行爲,國家醫保局早在2024年4月中旬已明確指出,套取醫保基金會受處罰,甚至可能違法。“雖然司美格魯肽注射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但其支付範圍限定在與成人2型糖尿病有關的兩種情形。減重不在支付範圍以內,醫保不能報銷。”

根據國家醫保局統計數據,僅2024年1~2月,司美格魯肽在全國醫保報銷就超過了70萬人次。

用藥遵醫囑

相比於張寧的獲藥途徑,在正規診療系統之外,也有不少無糖尿病的肥胖患者,甚至未被診斷爲肥胖、超重的羣體,在難以通過正規途徑獲得醫生處方的情況下,他們選擇從其他非正規渠道自費或加價購買這些藥物。

“前一兩年還有很多從海外‘代購’司美格魯肽的,現在從國內電商平臺也能很方便地買到。儘管電商平臺會提示購買司美格魯肽需先被診斷爲2型糖尿病並提供醫生處方,然而,線上問診的流程卻相對簡單,部分平臺甚至無需實際問診,只需簡單選擇疾病類型即可完成購買。”張寧說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目前,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在多個電商平臺銷售。以阿里健康醫療服務旗艦店爲例,其提供的“諾和盈®司美格魯肽注射液”有多種品規可供選擇,包括“減重啓動第一階段0.25mg”“減重啓動第二階段0.5mg”“減重啓動第三階段1mg”“減重維持治療第四階段1.7mg”“超重患者維持治療2.4mg”,對應價格分別爲1260元、1265元、1265元、2030元和2628元。根據產品界面信息,一週內已有超100人購買,超200人加入購物車,全網熱銷超3000單。

此外,2025年1月2日,禮來中國方面宣佈穆峰達^®(替爾泊肽注射液)正式在中國上市。僅兩個多月的時間,在阿里健康醫療服務旗艦店中,售價爲3370元的替爾泊肽注射液(0.5ml:5mg*4支)的產品界面顯示全網已熱銷超600單。

替爾泊肽,這位“後起之秀”,正全方位挑戰司美格魯肽。禮來在財報披露數據稱,SURMOUNT-5 IIIb期頭對頭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主要終點中,相比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的相對減重效果高出47%。結合此前公佈的結果,平均而言,替爾泊肽實現減重比例達20.2%,顯著優於司美格魯肽的13.7%。在第72周時,在肥胖或伴有至少一種體重相關合並症的非糖尿病超重成人中,無論在主要終點還是5個關鍵次要終點上,替爾泊肽均實現了全面超越司美格魯肽。

不過,國家醫保局此前也提醒,“是藥三分毒”,用藥遵醫囑。《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規定,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纔可調配、購買和使用。司美格魯肽注射液作爲處方藥,在使用前醫生一般會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排除藥物禁忌。

據仲英潔觀察,對於我國已獲批上市的減重藥品,常見三種濫用場景,包括明明體重指數(BMI)低於24,處於正常範圍,卻仍然堅持服用;爲了更快瘦身,擅自增加藥量,結果可能導致副作用加劇,比如嚴重腹瀉至體力不支;有禁忌證比如甲狀腺癌、膽囊炎等,則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諮詢醫生,評估適應證,同時按說明書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並且定期去醫院複診。”

“醫生在評估患者是否屬於獲批減重適應證產品的合規使用羣體時,主要會考慮四個方面。”仲英潔介紹,“第一,是不是真胖。先排除繼發性肥胖比如甲減、皮質醇增多症等其他疾病。第二,胖到什麼程度。BMI超28,或超24但有高血壓/高血糖等合併症,排除繼發性肥胖的情況下,考慮使用。第三,身體能不能承受。詢問病史,完善肝腎功能等,評估有沒有用藥禁忌。第四,心理狀態。對於那些單純因自我感知而認爲自己肥胖,實則體重正常的人羣,需要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

當前,減重市場的熱潮依舊洶涌澎湃,它不僅承載着人們對健康與美麗的嚮往,同時也凸顯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唯有各方齊心協力,方能引領減重之路邁向科學、健康且有序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