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體重“減重” 監管不能“減重”
天津日報記者 嶽付玉 蘇曉梅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體重管理”成熱詞,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指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國成人超重肥胖率將達70.5%,兒童超重肥胖率將達31.8%。並且,已知肥胖與200餘種疾病的發生有關,如,2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減肥市場規模已突破700億元。據第三方平臺企查查數據,國內現存減肥相關企業3.43萬家,但近半數相關企業的成立年限不到5年。
市場繁榮背後暗流涌動,從“網紅神藥”到“奪命減肥營”,從非法吸脂手術到處方藥濫用,消費者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頻頻跌入陷阱。
記者觀察發現,目前至少有三大“毒瘤”侵蝕行業根基:
一是僞科學產品氾濫,虛假宣傳“套路”升級。社交媒體上,“躺着瘦”“一週暴瘦10斤”等話術吸引眼球,實則暗藏健康風險。部分商家在減肥食品中非法添加違禁藥物,導致消費者出現心悸、肝腎損傷。更有“網紅博主”以分享減肥日記爲名,實則搭建灰色帶貨鏈條,推薦無資質產品,形成“種草—引流—收割”的閉環。
二是服務野蠻生長,安全底線失守。其中,減肥訓練營尤爲重災區。某些減肥營教練要求學員每天高強度運動數小時,卻對低血糖暈倒者置之不理,硬件設施與宣傳嚴重不符。
三是醫療手段濫用,健康管理異化爲“賭命遊戲”。比如,消費者通過非正規渠道盲目注射,引發嚴重副作用。還有部分美容機構違規開展吸脂手術,因操作不當導致感染、致殘等案例發生。
全國兩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表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在此背景下,多方聯動打出治理市場亂象“組合拳”勢在必行。治理需兼顧“堵”與“疏”。一方面,監管部門可利用AI溯源、區塊鏈存證等技術,破解線上違法隱蔽化難題。電商及社交平臺也需強化技術監管,封禁屢次違規的商家和博主。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要推動三甲醫院與社區機構聯動,擴大科學減重服務覆蓋面。總之,監管不能“減重”,才能讓這一市場迴歸服務健康的初心,助力更多人實現安全、可持續的“美麗蛻變”。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