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競賽卻去核 童子賢批自設路障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15日出席2025零碳永續高峰論壇。(郭吉銓攝)

代工大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15日出席2025年零碳永續高峰論壇,直指臺灣在能源轉型路上有先天的地理限制,但因能源政策讓不排碳電力佔比大幅降低,形同在國際減碳競賽中「自設路障」,強調政府若持續忽略能源結構失衡,臺灣將難避免成爲「氣候難民」。

童子賢在演講時直言,臺灣綠能發展的最大困境就是土地不足,並以同樣多山且土地面積相近的瑞士舉例,他們早已決定不擴展太陽能,而是改依賴水力、核能發電,達成90%以上的乾淨電力結構。

而1985年的臺灣在覈能加持下,不排碳的電力曾經多達65%,去年不排碳電力卻只剩17%,若再扣除核能支撐的4.2%,乾淨的電力只有13%左右。

至於德國爲何有大量的太陽能光電,童子賢解釋,德國土地面積是臺灣的9倍多,其中有8成爲北德國的平原;大陸也因爲新疆、內蒙有大量土地,因此積極發展光電;反觀臺灣多山、沒有太大的平地,在農地、水域推動地面型光電,本質上就是事倍功半。

雖然綠能被視爲循環經濟,但童子賢提醒,太陽能板的材料跟其他人造的物品不是永恆,這些材料每隔20年存在回收大問題,背後的污染以及社會成本不可忽視。

童子賢強調,目前歐盟27國平均維持23.6%的核能發電,且《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COP 28也已倡議讓核能增加3倍,國際間普遍認爲在沒有核能協助下,人類沒辦法在2050年達成淨零目標。臺灣應理性思考,在安全無虞前提下讓核能存在,作爲不碳排的重要基載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