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療天室》破解消化道疑難雜症 從脂肪肝到腸道益生菌 專科醫師一次說清楚
肝膽不好拖累全身?肝指數、膽固醇高 恐是肝膽發炎警訊! 【健康療天室】EP8 feat.蘆洲上禾聯合診所院長 陳品錚
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失衡,肝膽腸胃問題逐漸成爲全民隱憂。從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到脂肪肝、膽結石,甚至大腸息肉與幽門桿菌感染,無一不是門診常見的求診主訴。面對這些繁雜症狀,該如何分辨輕重緩急?何時該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健康聊天室》邀請蘆洲上禾聯合診所院長陳品錚院長爲民衆解惑。許多民衆對「肝膽腸胃科」與「家醫科」的分工仍感模糊。陳品錚院長強調,肝膽腸胃科屬於內科專科之一,當健檢報告顯示肝指數異常、膽囊息肉、腸胃不適等問題時,就該來到肝膽腸胃科做深入檢查與診斷。
膽囊問題別輕忽!膽息肉、膽結石如何處理?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出問題往往沒症狀。」陳醫師提醒,脂肪肝、B肝、C肝、肝硬化等疾病初期不易察覺,應藉由GOT、GPT等肝功能指數搭配超音波等檢查方式,進行分級風險評估。若出現黃疸、疲勞、食慾下降等現象,更需高度警覺肝臟功能異常。膽囊問題常見於健檢報告,尤其是膽息肉與膽結石。陳品錚院長表示,1公分以下的小型膽息肉多不需處理,但應定期追蹤;膽結石若引起反覆疼痛或膽囊炎,可能需考慮切除。若忽略不理,嚴重者甚至會引發胰臟炎,出現致命風險。
腹痛、脹氣、排便異常都要注意
腸胃科是最常見的就診科別之一。陳醫師指出,腹痛、脹氣、消化不良、排便異常,常是腸胃警訊。若症狀反覆或持續,應進一步進行胃鏡、大腸鏡檢查,排除潛在的腸胃炎、胃潰瘍、息肉甚至腸癌風險。
幽門桿菌別輕忽!胃癌高風險族羣首要剋星
現代醫療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大腸鏡檢查已普遍納入國健署推廣項目。陳醫師說明,若未清腸乾淨,檢查可能無效;透過AI影像輔助,更能準確標記息肉位置,大幅降低誤判與漏診機率。即便生活規律、飲食清淡,也有可能發現大腸息肉。陳品錚醫師強調,息肉分爲良性與腺瘤型,若爲後者、或數量多、年齡偏高者,應每1至3年追蹤一次。新制也已將糞便潛血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提前防癌。此外,更要注意的還有與胃潰瘍、胃癌高度相關的胃部幽門桿菌,陳醫師提醒,幽門桿菌經由糞口傳染,亞洲人共食習慣讓感染率高達五成以上。若檢測陽性,應接受完整兩週療程根除,再回診追蹤。
益生菌怎麼吃纔有效?院長解密補充關鍵
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維持好菌多於壞菌,有助於情緒穩定與免疫調節。陳醫師建議,選擇能耐胃酸、無多餘賦形劑的純益生菌產品,每日定時補充。若無改善,亦有如糞便菌種移植等進階治療選項。「腸道健康,人不老。」陳品錚醫師以此結語,呼籲民衆關注日常消化道健康,善用健檢數據、定期篩檢、建立正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肝膽腸胃科不僅是對抗慢性病的重要防線,更是邁向長壽人生的關鍵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