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病十大真相:從誤區到希望,科學守護好您的腸道健康

供稿: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王峻瑤主治醫師,陳寧主任醫師

採寫整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宣傳中心 鍾豔宇

編者按: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這個好發於年輕人,卻常被誤認爲“普通腸胃炎”的疾病背後,是數百萬中國患者與慢性腸道炎症的長期鬥爭。近年來,炎症性腸病(IBD)在中國呈迅速上升趨勢,目前中國大陸地區發病率爲1.96~3.14/10萬左右。本文從病因、症狀到治療,帶您科學認識這一“隱形流行病”。

誤區一:IBD只是拉肚子?別被表象迷惑!

炎症性腸病(簡稱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簡稱UC)和克羅恩病(簡稱CD),是一類常發生於青壯年,主要損害胃腸道的慢性炎症。其核心是腸道免疫系統“失控”,導致黏膜反覆潰瘍、出血甚至穿孔。

潰瘍性結腸炎的炎症通常侷限於黏膜表面,我國發病高峰年齡爲20-49歲,男女性別差異不明顯。常見症狀包括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腹瀉、大便混合粘液及血,伴隨有腹痛、不停想要排便的感覺,此外還可能出現發燒、全身乏力和體重下降等。

克羅恩病在我國發病高峰年齡爲18-35歲,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便血,還可以出現肛周不適、發燒、食慾不振、疲勞、乏力和體重下降等。其炎症可能貫穿腸壁全層,引發腸梗阻、瘻管等嚴重併發症,絕非“拉肚子”這麼簡單。數據顯示,我國克羅恩病患者中,約30%首發症狀爲肛周膿腫或瘻管,易被誤診爲痔瘡。

誤區二:IBD是“吃出來的病”?忌口能治癒?

研究顯示,IBD與遺傳易感性、腸道菌羣失衡及免疫紊亂相關,飲食並非直接病因。但高糖、高脂飲食可能加重炎症,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飲食結構,而非盲目忌口。

低FODMAP飲食是針對IBD等腸道疾病設計的飲食方案,通過限制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FODMAPs)的攝入,減少腸道氣體產生和腹脹、腹痛等症狀,來緩解部分患者症狀,改善生活質量,但需個性化定製。

誤區三:IBD患者不能結婚生子?

IBD無傳染性,也不被成爲遺傳疾病,但又一定遺傳傾向。研究表明,患者子女患病風險比普通人高2-8倍,但我們知道,高血壓、糖尿病也是有遺傳傾向的,IBD患者同樣可以結婚生子。只不過IBD患者的妊娠過程可能要多一些挑戰,但通過孕前評估、孕期用藥管理(不能隨意停藥,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絕大多數患者可生育健康寶寶。我國已有成千上萬名IBD患者成功妊娠,母嬰結局良好。

誤區四:IBD的症狀緩解就能停藥?

錯。IBD需長期“維持治療”,擅自停藥可能導致病情反覆。比如,使用生物製劑可快速控制炎症,突然停藥可能引發“反跳性炎症”,即導致腸道炎症反應在短期內急劇反彈,症狀甚至比治療前更嚴重的現象。研究顯示,規律用藥可使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年無複發率提升至60%以上。

誤區五:IBD一定會癌變?

不一定。長期未控制的炎症確實可能增加腸癌風險,可以達到普通人羣的十幾倍,但規範治療與定期監測是防癌的關鍵。建議每1-2年進行腸鏡監測,早期癌變可通過內鏡切除。患者無需過度恐慌,但需保持警惕,與醫生共同制定長期管理計劃。記住:科學管理,IBD可防可控!

誤區六:手術就能根治IBD?

不能。手術僅適用於併發症(如腸穿孔、癌變)或藥物無效者,但無法根治疾病。以克羅恩病爲例,術後複發率高,需終身隨訪。數據顯示,我國約40%的IBD患者需接受至少一次手術,但術後仍需藥物維持。

誤區七:IBD患者不能運動?

能。適度運動可改善腸道蠕動、緩解焦慮。建議選擇低強度運動(如散步、瑜伽),避免腹部受壓的高強度訓練。研究顯示,科學的鍛鍊可使IBD患者疲勞感減輕,提升生活質量。

誤區八:IBD只能靠西藥控制?

目前,西藥還是IBM治療的核心手段。還可以通過中藥、鍼灸、腸內/外營養支持和心理干預等非藥物手段輔助,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才能實現病情的長期控制。記住:IBD的治療沒有“唯一答案”,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誤區九:IBD是“不治之症”?

IBD雖無法根治,但已從“致殘性疾病”轉變爲“可控慢性病”,並非“絕症”。以潰瘍性結腸炎爲例,規範治療可使臨牀緩解率超80%,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我國IBD患者5年生存率與普通人羣無異。

誤區十:IBD未來可能被攻克嗎?

當前,全球IBD研究正在飛速發展。從“糞菌移植”重建腸道菌羣,到CAR-T細胞療法精準清除致病性免疫細胞,再到一些基礎研究(包括免疫學、微生物學、基因組學等)以及臨牀研究(包括內科、外科、營養科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我國已有多個IBD創新藥物進入臨牀試驗階段,在多方面開闢全新治療維度,未來十年或迎來突破性療法。我們相信,通過不斷的研究探索,會找到更好的IBD應對方法。

從精準診斷到個體化治療,再到新藥研發加速,我們更加接近“與IBD和平共處”的目標。請記住:早診早治、規範管理、保持希望,這場“腸道保衛戰”,我們終將勝利!

>>消化內科團隊介紹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是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免疫介導消化疾病臨牀研究中心、國家炎症性腸病區域診療中心、北京內鏡培訓基地、衛健委專科醫師培訓基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牀藥理基地單位、中華護理學會消化科專科護士臨牀教學基地,同時也是北京大學醫學部內科學博士學位點,目前有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4人。在炎症性腸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腸粘膜屏障和腸肝對話方向的科研水平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承擔並完成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及院級科研項目,在國際頂級期刊及會議上發表多篇高影響力研究,並獲得多項發明專利。

消化內科目前不僅擁有先進的內鏡診療技術,也配備了腹部彩超及胃腸動力等檢查及治療設備。在炎症性腸病精準治療、消化道早癌篩查、內鏡微創治療(如ESD、ESE、POEM、ERAT、內痔微創治療等)、膽胰疾病(如ERCP、EUS等)及疑難肝病診治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並不斷推動技術創新,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劉玉蘭教授特需門診(西直門院區):週四上午

陳寧教授特需門診(西直門院區):週二上午、週五上午

炎症性腸病專業門診(西直門院區):週三下午

炎症性腸病陳寧團隊互聯網門診(僅限複診):工作日全天

>>炎症性腸病互聯網門診團隊

首席專家:陳寧主任醫師

專業特長爲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超聲內鏡及相關介入治療、常見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消化內鏡及相關介入治療。

團隊成員:吳芸主治醫師、王峻瑤主治醫師

多年來致力於炎症性腸病臨牀工作,具有豐富的相關診療經驗,尤其擅長對生物製劑等前沿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