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補充保費改制惹民怨 制度改革纔是治本之道

▲近日衛福部公佈的《健保法》修法方向,卻因涉及利息、股利等資本性所得的「年度結算制」,引發各界批評。(圖/記者李毓康攝)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不可否認,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自1995年3月1日開始實施迄今近30年,早已成爲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支柱。健保不僅保障了全民基本醫療權益,也被視爲政府施政績效的重要象徵。然而,隨着少子化及人口老化日益嚴重、醫療成本攀升與財務壓力逐年擴大,健保財務的永續性問題再度浮上臺面。

政府爲了避免調漲健保費率,遂於 2013年1月1日起另加徵「補充保險費」,又稱爲「二代健保」。「二代健保」實施後,民衆及投保單位除負擔一般保險費外;投保單位及民衆符合一定條件時,須計收補充保險費。

但近日衛福部公佈的《健保法》修法方向,卻因涉及利息、股利等資本性所得的「年度結算制」,引發各界批評,認爲此舉恐重複課稅、行政成本過高,更可能讓制度偏離公平負擔原則,成爲「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

針對衛福部一廂情願所造成民怨四起紛亂,行政院長卓榮泰隨即指示該部會應廣泛聽取各界意見,暫緩具爭議規畫、加強社會溝通,尋求更周全、具共識的改革方式,以安撫民意。

吾人以爲,補充保費改革議案只是暫緩,並非決意取消,而健保補充保費爭議及財務危機懸而「未解」,實有進一步深入檢討必要。

健保財務黑洞 恐愈補愈大

健保開辦初期,1996年健保總額爲2,200多億元(臺幣,下同);而健保保險收支自1998年起即發生短絀,至2007年3月底,累計健保財務收支亦首度出現短絀。目前健保費率已經到5.17%,雖然暫時凍漲,但已接近健保法規定的6%上限,預估2027至2028年就會達到。

另一方面,隨着少子化及人口老化愈趨明顯,並進入超高齡社會,健保的財務黑洞勢將不斷擴大。根據健保署公佈的最新資料「2023全民健康保險統計」,保險對象人數爲2,388萬3千人,近10年間平均年增率0.2%。

觀察財務收支概況(權責基礎),保險收入8,162億元、保險成本7,823億元,收支淨結餘339億元,依法全數提存安全準備,提存後安全準備累計數1,388億元。

▼2023年主要健保收入來源。(圖/作者提供)

改革治標不治本 有違租稅公平原則

衛福部近日釋出消息指出,爲了強化健保基金收入,擬於明(2026)年推動《健保法》第31條修正,主要包含三大方向:其一,將利息、股利與租金等三類所得改爲「年度結算制」,取代現行「單筆扣繳」制度。

也就是說,未來民衆若一年內此類所得累積超過2萬元,就必須繳交2.11 %的補充保費。這項措施估計影響達480萬人,每年可爲健保基金增加100至200億元。

其次,針對單次給付金額的免扣上限,現行規定是單筆給付逾1,000萬元者免繳補充保費。未來擬將上限調高至5,000萬元,讓超高所得者也需負擔部分費用,預估影響約1,000人,年增約6億元。

第三,則是調整「獎金課徵門檻」。現行以「投保薪資四倍」爲標準,未來將統一改以「最低投保等級」爲基準。以2026年實施的基本工資29,500元計算,四倍爲11萬8千元,凡年終獎金超過此數即須繳納補充保費,預估將新增約200萬人納入,年增70至80億元。

持平而論,這項改制方向,從「單筆就源」改爲「年度結算」,確實能防堵民衆透過「拆單」規避繳費,可讓所有利息、股利等收入納入整體計算,擴大稅基,但卻惹民怨。

以利息或股息等收入達2萬就課稅,等於定存百萬或是存股50萬元就會被課稅,許多定存族抱怨「利息才1.7%,政府還要再拿2.11%」。

再者,健保費原本就與所得水準掛勾,高所得者的所得稅率已高,再加上所得稅的一部分本就用於補貼健保,如今若再對其全年利息、股利、租金收入課徵補充保費,等於是「重複課稅」,形同「一頭牛被剝好幾層皮」,心裡產生相對剝奪感。

而且,這做法也造成「誠實者多繳、取巧者免繳」的不公現象。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恐怕難以符合稅制公平原則,並且造成社會信任受損。

但也正因如此,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特別是中產階級、定存族及投資族羣,抱怨政府改革無異變相懲罰誠實申報者,卻放任租金、地下經濟等灰色所得繼續逍遙「法」外。

制度面改革 強化財務韌性

健保若要真正走向永續,必須跳脫「短期挹注」的思維,從制度面全面檢討。

首先,應檢討醫療支出結構。長期以來,許多醫療院所因給付制度僵化,造成資源浪費與過度醫療。若能加強醫療分級、推動預防醫學,減少不必要支出,開源節流,健保財務壓力自然得以減輕。

其次,應強化財務韌性,建立動態費率調整機制。健保費率多年未動,導致財務壓力逐年累積。若能依年度財報與醫療支出變化,設定彈性調整機制,讓費率隨財務狀況合理微調,將比「頭痛補充保費」更具長遠穩定性。

第三,有關健保補充保費方面,應強化跨部會資料整合,建立完整的所得與資產申報系統。唯有全面掌握租金、執行業務、投資及海外收入,才能讓課徵基礎公平合理。此次修法前,衛福部尚未與財政部、金管會、勞動部等相關部會充分協商,顯示政策準備不足,必然無功而返。

綜合而言,健保制度及補充保費的改革,不應成爲又一次的「治標不治本」。若要健保制度長治久安,就必須改革結構性問題,而非「精算加稅」。唯有如此,臺灣的健保制度才得以永續。

▼健保若要真正走向永續,必須跳脫「短期挹注」的思維,從制度面全面檢討。(圖/記者洪巧藍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