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網撈小蝦米」 學者批健保補充保費改革擾民
衛福部長石崇良研議「補充保費」改革方案,一年內利息、股利、租金收入超過兩萬元者須繳補充保費,輿論炸鍋。行政院院長卓榮泰昨指示暫緩具爭議規畫。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原本預告健保補充保費改革方案,將現行「單筆給付」改爲「年度累計」課徵模式,影響估計達四八○萬人。臺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指出,這項作法形同全民皆稅,應該很少人一年股利加利息沒有兩萬元,「等於政府用一個很密的網去撈,把小蝦米都撈走。」現在稅率已經差不多了,不該把補充保費擴大到這種地步。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說,若只針對補充保費中的三個項目改採年結,這是「不公平中的不公平」,股票大筆進出獲利者,不會被課徵補充保費,懲罰把股票好好放在股市裡收股息的人,且擴增的補充保費頂多讓健保基金每年增加一百到兩百億元,連健保一個月的安全準備金都不夠,不解意義何在?
滕西華也說,衛福部原擬調整的補充保費已踩到國人敏感神經,特別存股族感到「被針對」,政府應正視健保收入結構問題,從費基開始討論,重啓對家戶總所得的討論,另外,應廢除補充保費,要增加健保收入,建議直接提高一般保費,不要讓收費出現階級,應一視同仁。
滕西華建議健保費基應以家戶總所得計算,衛福部應重啓相關討論。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說,這項新制方向「非常擾民」,健保實際增加收入有限,卻帶來龐大負面感受;健保制度應該整體檢討,不只關注補充保費或費率問題,而是回頭審視醫療支出的效率與浪費問題。
殷乃平表示,對政府來說,加收是最簡單的,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未來仍會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健保費率可與國民所得同步成長,以建立長期穩健的財源,而非每次缺錢就臨時加收。
黃耀輝也說,當時補充保費的設定,是因爲健保收入來源都來自於受薪階級的勞動所得,才用補充保費彌補,但事實上,補充保費課徵對象如股利、利息收入,與健保使用權利並無直接關聯,「不是拿股利愈多,就會用愈多保費」,權利義務並不對等。
他表示,補充保費本身已是所得稅之外的額外負擔,「相當於加稅」,衛福部應清楚說明兩萬元門檻的依據,避免讓民衆覺得被無端加重負擔。
臺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韓幸紋表示,近年薪資成長率低於股利,但來自股利等非薪資所得波動較大,如遇景氣不佳年度,恐呈負成長。衛福部瞄準資本報酬佔收入比率較高的「高所得」族羣,幫助社會上相對弱勢族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