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扭轉錯誤能源政策

我的好友童子賢董事長力推的「重啓核三公投」,上星期結果出爐,雖然同意核三延役的票數超過四三四萬票、遠高於不同意的一五一萬票,然因投票率不及三成,同意票並未過五百萬票門檻而未能過關。但以投票比例而言,已確切展現民意不再反核。

過去十多年來,政府一直以「非核家園」的目標來推動發展綠能、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時至今日成效有限。近幾年來隨着核一、核二廠除役,臺灣發生數次大規模停電及無數次小區域停電。雖然政府信誓旦旦保證臺灣不缺電,但在覈能退場,再生能源又發展落後的現實下,民間及產業界都對是否能穩定供電充滿疑慮。尤其臺灣的高科技產業,包括半導體、5G通訊、電動車等都是用電大戶,發展AI的電力需求更高,臺灣供電前景堪憂。

能源政策存在很大的檢討空間,目前主要的電力來源以燃煤等火力發電爲主,產生大量廢氣排放到大氣中,不僅加重民衆罹患呼吸道疾病風險,也不符國際節能減碳潮流。另臺灣地小人稠,山多平地少,並不適合如沙漠地區放置大量太陽能板。尤其太陽能板的製造材料,包括稀有金屬和化學品,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農田或魚塭一旦設置了太陽能板,未來就有可能不得再做生產使用。至於風力發電,以臺灣的氣候而言亦不穩定,尤其夏秋之際,颱風對暴露在外的再生能源設備造成極大破壞,一如此次南部風災過後的慘狀。

至於天然氣,不但價格昂貴,且萬一兩岸局勢不穩、臺海遭到封鎖,燃氣的安全存量只有七到十一天,如何因應風險?就經濟層面看,臺電收購再生能源價格高昂,風電約六點五九元、太陽能約四點八七元,相較於核電一度電價格約爲一點四二元,再生能源着實不符效益。更不用提綠電弊案頻傳,最近爆出的「小英男孩」涉嫌收賄關說遭聲押,恐只是冰山一角。

現在已非談核色變的年代了,新的核能技術日新月異,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功率小、體積小、建造快速,且設計本質安全。歐洲議會在二○二二年七月六日表決通過,有條件將核能列爲綠色能源;愈來愈多國家調整了反核立場,重新擁抱核能,包括因福島核災而受創嚴重的日本。截至今年八月,日本已重啓十四座核能反應爐,甚至喊出二○四○年核能佔比達到二成的目標。

韓國前總統尹錫悅上任後廢除前任的減核政策,大動作重啓及建造新核電廠;現任總統李在明更一改過去反核立場,進一步與美國簽訂美韓核能合作備忘錄。川普總統也發佈了行政命令,重新啓動美國核能復興;在國際這股核能迴歸的浪潮下,臺灣卻逆風而行。排除了核能,我們只剩不穩定的再生能源和高碳排的火力發電,臺灣的產業發展將何去何從?

臺灣的能源政策一直與政治目的捆綁,而不是基於科學或工程證據來作理性評估與規畫。因應當前需求及全球趨勢,政府必須務實調整能源政策。雖然此次公投後,賴總統釋出「制定核能安全審查辦法」來面對核能議題;須知時間並不獨厚臺灣,當我們還在爲是否重啓核電躊躇不決,全球各國已快馬加鞭前進。扭轉錯誤的能源政策、加快能源轉型的腳步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