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煙亂象多 國健署荒腔走板
日商加熱煙開賣,國健署長沈靜芬(左起)偕同臺北市衛生局李碧慧副局長23日突擊通路現場稽查,並未發現明顯違規事項。(國健署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加熱煙問世多年已久,過去在臺灣未有相關法規管制,多在地下市場流通,直到 2023年3月修正《菸害防制法》,確立了「嚴管」腳步,但從健康風險評估審查到「有條件通過」、上市前文件覈定到合法通路販售,爭議從未停歇,面對跨國煙商的壓力,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屢次荒腔走板的行徑,顯見我國菸害防制力道不堪一擊。
國民健康署今年7月底有條件通過2家加熱煙業者、共14品項可合法販售。然而,究竟對煙商提出了哪些條件、通過了哪些品項,身爲主管機關卻說不清楚,甚至說是機密,讓第一線衛政、社政、警政人員無所適從,難以共同爲菸害防制把關。
美商加熱煙17日上架當天,衛福部國健署和北市衛生局大動作前往通路稽查,發現外包裝未標示尼古丁含量,須全數下架。衛福部長石崇良受訪稱「和當初審查版本不一樣」,卻遭民衆發文質疑,爭議延燒多日,國健署才終於坦承,法規並無未上市前包裝審查。
日商加熱煙22日開賣,又出現一樁「說不清」懸案,國健署長沈靜芬更上演「噤聲」戲碼,躲避媒體提問,令人咋舌。未料,國健署晚間又丟下震撼彈,一改過去說法,以「保障消費者」爲由放行加熱煙載具,竟在1周前悄悄函釋地方政府和業者,卻讓社會大衆被矇在鼓裡。
《菸害防制法》修法至今已2年半,嚴管加熱煙是國健署菸害防制重要政策,但徒法不足以致行,資訊不透明、政策溝通失敗,連法規解釋都出爾反爾,本應可以從從容容、遊刃有餘,如今卻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只得不斷收拾殘局,疲於奔命,又能如何寄望爲全民防守健康?最終恐怕只剩煙商得利,讓國人淪陷於菸害中。(吸菸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