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釋放“人工智能+”的創新動能
(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財經論語】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爲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技術演進、產業變革、國際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從技術演進看,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飛躍。它拓展了人類認知邊界,讓我們對自然、社會和自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引發人類社會從工具輔助到自主決策,從效率工具到智能要素的革命性突破,推動人類從工業文明向智能文明加速演進。從產業變革看,人工智能加速了生產力質變和躍遷。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突破傳統生產邊界,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如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使製造業在效率、質量、能力等方面實現質的飛躍。人工智能創造出大量新的增長點和就業崗位,爲經濟增長注入不竭動能。從國際競爭看,人工智能是贏得大國博弈的首要抓手。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誰能在人工智能領域搶佔先機、贏得主動,誰就能在國際舞臺上掌握更多話語權。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戰略抉擇。
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從科學家驅動轉爲產業應用推動。近年來,以ChatGPT、DeepSeek等爲代表的預訓練大模型急速突破,推動人工智能從感知向認知、從分析判斷向生成、從專用向通用轉變。相較於其他技術,這個過程更需人工智能與產業精準對接融合。大企業,尤其是高質量數據富集、有大量應用場景的企業,必將成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關鍵力量,引領我國將產業體系完備優勢、豐富場景優勢向國家智能優勢轉化。近年來,人工智能呈現出技術創新迭代與應用探索驗證的雙向賦能特徵。一方面,人工智能與其他行業技術融合創新,推動千行百業創新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更多領域新增的豐富場景和海量數據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迭代更新突破,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呈現螺旋式上升態勢。目前,人工智能儘管尚未在生產力提升方面取得顯著性、顛覆性突破,但已展現出巨大應用價值,加速向多場景多領域滲透。全球範圍看,現階段人工智能應用主要集中於娛樂、遊戲、寫作等領域,顯著促進新型消費,但仍需進一步在生產力提升角度發力。尤其是工業領域場景較爲複雜,生產製造中間核心環節差異性大、工業知識門檻高,大模型應用潛力挖掘仍然有待提升。
下一步,建議以加快人工智能向現實生產力轉換爲目標,以人工智能應用引領生產力提升、生產力提升反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雙向賦能爲主線,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羣體性突破,加強人工智能與其他行業技術融合創新,推動人工智能更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
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一是保持現有路線下齊頭並進,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開展人工智能軟硬件適配驗證,加強大模型服務商培育,不斷提升國產人工智能產品的成熟度和易用性。二是打造“數據-模型-應用”迭代的飛輪效應,面向工業應用主戰場加強行業大模型研發,引導相關主體加快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強化行業高質量數據供給和應用場景開發。三是加強算力資源統籌建設。優化算力資源建設佈局,開展全國各地區通算、智算、超算等多種算力資源建設佈局。提速算力互聯互通,前瞻佈局算力互聯網。構建全國統一的算力服務大市場,建成國家、區域、行業多層級算力服務市場平臺。
鞏固提升我國製造業優勢,亟須發揮我國製造業場景需求豐富與市場優勢,帶動製造體系深度變革,培育融合創新高端技術產品。圍繞具身智能裝備、智能工業軟件、智能自動化系統等重點領域,鼓勵工業傳統技術服務商開展融合技術產品創新。鼓勵大中小企業差異化探索人工智能應用,緩解成本優勢喪失與高端突破乏力雙重困境。推動高端裝備、鋼鐵石化等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前沿高端場景探索,如數據驅動+基於孿生的研發模式、高度自主柔性化製造、網絡化分佈式製造等,構建具有引領性的未來製造模式。鼓勵中小企業開展細分領域、點狀創新的低成本場景探索,如產品外觀質量檢測、設備預測性維護、工藝智能優化、能耗排放管理等,並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可複製推廣的模式經驗。
促進人工智能與信息通信業融合發展,應當加強多條路線研究佈局。面向移動通信技術多元化業務發展需求和顛覆性技術路線,加強多條技術路線研究儲備。支持人工智能通用芯片廠商參與我國移動通信產業生態建設,提升產業能力。鞏固提升我國優勢產業競爭力,加強移動通信與人工智能融合等領域項目佈局,組織產業界加強集成基站技術及產品協同攻關,強化我國系統整機優勢。補齊產業基礎短板弱項,立足我國整機優勢,加強與集成電路等關聯產業的緊密聯動、需求對接,利用系統集成優勢彌補芯片工藝等短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製造”發展。現階段人工智能對製造業的融合賦能潛力尚未充分釋放,應面向重點行業和典型場景加快人工智能應用探索,面向生產製造等“核心”環節推進深度應用,突破人工智能與工業技術融合的基礎性原理和關鍵工程化問題,佈局智能疊加的智能製造終端產品、裝備、系統。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從科學家驅動轉爲產業應用推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使其成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關鍵力量。
(作者:孫克,系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