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科創動能加速釋放

時值季夏,北疆大地透着蓬勃生機,呼和浩特市的科技創新領域熱度正高。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三大技術轉移分中心先後落地,加上本土的內蒙古工業大學,幾股力量凝聚合力,憑着“東西協作+本土創新”的勢頭,讓不少關鍵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爲首府高質量發展裝上“超級引擎”。

滬蒙協作搭起的“技術金橋”上,創新資源流動更暢。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依託長三角的科創基礎,搭建起能對接全球的技術供需平臺,與內蒙古“蒙科聚”創新驅動平臺實現數據互通,企業需要什麼技術、哪裡有優質資源,匹配精準高效。前陣子長三角專場發佈會上,“PEM電解水制氫”“低空無人機物聯網平臺”等6項新技術集中亮相,恰好契合首府六大產業集羣的需求。“我們與內蒙古林業科學研究院合作成立蒙滬大農業科技公司,實驗基地裡300多種適應本地氣候的作物生長旺盛。”上海知耕科技總經理曹樹民說,這種“東部技術+西部場景”的模式,既助力內蒙古農業升級,也讓東部企業在邊疆開拓出新市場。

高校帶來的創新思路,爲產業鏈持續注入活力。浙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聚焦清潔能源,牽頭組建電制零碳低碳燃料創新聯合體,拿下自治區“揭榜掛帥”重大項目,計劃建設年產3000噸的可再生能源制氫合成氨示範工程。實驗室裡,記錄氫能轉化效率的儀表盤數字不斷跳動,項目負責人嚴建華教授指着數據說:“內蒙古風光資源不穩定,我們研發了合成氨柔性生產技術,能實現‘源—網—氫—氨’全鏈條協同控制。”自落戶以來,浙大團隊走訪94家本地企業,達成13項技術合作,合同金額達2975.8萬元。光儲充一體化智慧車網控制、智能焊接機器人等項目落地,實驗室數據正逐步轉化爲生產線的實際成效,推動新能源裝備製造向高端邁進。

航天技術與AI融合,讓硬科技在此紮根立標。哈爾濱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將航天技術引入邊疆,引進的北京星途探索公司在呼和浩特航天經濟開發區落戶,帶動無人機、新材料等產業鏈活躍起來。團隊攻關現場,工程師們正調試能抵禦強風沙的無人機系統——這是專爲內蒙古九天數字科技研發的低空物流技術,機身採用玄武岩材料,更適應本地環境。此外,分中心與內蒙古公安系統共建的大數據智能實驗室,藉助AI提升治安防控和破案能力,成爲“科技保平安”的典範。“我們構建‘小核心、大協作’模式,核心團隊負責日常運營、項目對接,再聯合專家和校友提供支持,讓航天技術真正落地應用。”分中心負責人曹立波的話,道出了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的關鍵。

本土創新也在這片土地結出碩果。作爲自治區科研主力,內蒙古工業大學依託“能源大區”優勢,在新能源、冶金化工等領域積累深厚,轉化成果不斷涌現。久泰集團投入千萬元引進煤基固廢高值化利用技術,既解決固廢處理難題,又創造新收益;常澤輝教授團隊的太陽能聚光集熱技術,在全區建成12個清潔供熱示範點,每年可減少燃煤數萬噸。學校搭建的“雨林式”創新生態成效顯著:三年內,成果轉化金額超2400萬元,52項專利在能源、新材料領域投入使用。齊詠生教授研發的風電健康監測系統,爲2000颱風機裝上“智能聽診器”,運維成本降低三成以上,這些本土創新正成爲區域發展的“內生動力”。

如今,呼和浩特已形成“引資源—攻技術—出成果”的創新閉環:滬蒙協作搭好橋樑,高校注入新動能,航天與AI融合樹立標杆,本土創新築牢根基。這種“東西聯動、內外協同”的模式,不僅助力邊疆地區突破科技瓶頸,也爲區域協同發展探索出路徑。呼和浩特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構建“企業提需求、高校攻難關、企業接成果”的體系,讓更多“科技小苗”長成“產業大樹”。從長三角的實驗室到內蒙古的生產線,從航天技術“上天”到AI“落地”,青城正以開放姿態推進創新,依託東西協作和本土深耕,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紮實邁進。(記者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