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之力釋放到大街小巷!——北京海淀人工智能創新街區加速“進化”
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 3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AI之力釋放到大街小巷!——北京海淀人工智能創新街區加速“進化”》的報道。
只要3分多鐘,具身智能機器人大廚LAVA便自動炸製出一筐薯條;通過AI信控,交通指揮系統從“車看燈”到“燈看車”,早高峰的平均擁堵係數下降近30%;在基層衛生服務中心,患者與AI醫生的對話信息,直接同步到醫生面前,並且大模型能力還能提供面診時的決策建議……隨着AI賦能城市治理在北京市海淀區人工智能創新街區加速落地,一個會學習、能思考、有溫度、可進化的創新“試驗田”正從科幻場景照亮現實生活。
在近日舉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人工智能主題日”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作爲海淀人工智能創新街區的智能體、搭載多模態交互系統的機器人“小海”自行走上發佈臺,與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肖丹展開對話,對外發布街區建設最新成果。
作爲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最多、“創新密度”最高的地方,北京市海淀區是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科研基礎最好、研發創新能力最強、產品迭代最活躍的地區,每天源源不斷地迸發出創新火花,持續高效地孕育出前沿成果。
在去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上,海淀區率先發布人工智能創新街區概念,在擁有頂級人工智能資源、國際互動緊密的53平方公里範圍內,旨在建設一個集成多種人工智能技術的城市智能體,以推動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並在五道口的東昇大廈建設AI原點社區。
海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生態活躍、要素齊全、前景廣闊。海淀聚集AI企業超1300家,培育出小米、百度、抖音等科技巨頭,AI備案大模型76款、佔全國的1/4,更以豆包、Kimi、Manus等技術引領國產AI新趨勢。
如今,經過一年的探索建設,科技的溫度已滲透到城市運行、民生服務保障的多個環節。
從機器人商店無人零售到創業和找工作,從小學課堂到門診就醫,從社區服務到治理交通擁堵,人工智能的融入釋放着奇幻的魔力,正讓城市生活變得智慧便捷。
“目前,東昇鎮自主開發的AI社工已經全面入駐到12個社區25個小區300多個業主微信羣當中,爲7萬餘名轄區居民提供服務。”北京市海淀區東昇鎮鎮長辛果介紹,AI社工能夠秒級響應居民在微信羣中提出的問題,自動形成任務工單、下派給包樓社工和物業管家,並進行全程督辦和跟蹤回訪,實現問題自動收集派發,辦理評價的閉環管理。
在科技公司和高校密集,長期面臨交通擁堵問題的海淀四道口區域,許多司機近期發現一個新現象:只要等候的車輛一多,信號燈馬上就變,通行順暢。“我們通過路口的3D建模和視頻算法,實時感知交通流量和排隊時長。”愛筆智能創始人林元慶介紹,系統實現了從傳統“車看燈”到智能“燈看車”的轉變,高峰平均擁堵係數下降29.7%,日均通行量提升24.8%,顯著改善了區域交通狀況。
在中關村第二小學華清校區的課堂上,AI“諸葛亮”循循善誘,與學生討論如何成爲足智多謀的人,這種沉浸式的教學體驗,源於學校打造的全場景浸潤式人工智能教室。“學校將AI技術深度融入體育、心理教育、科學教育等多個教學領域,不斷優化教育教學質量。”中關村第二小學校長倪百明介紹,AI在這裡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學習夥伴,傳統課堂正在轉變爲充滿互動與想象力的智慧學習空間。
這個會思考和學習的智能街區還將如何進化?據介紹,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羣是人工智能領域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未來將聚焦AI+城市,推動交通、應急、政務、教育和健康等5大場景拓展升級。此外,海淀還發布支持各界參與人工智能創新街區建設“政策包”,例如,統籌安排數百億元用於算力支持、數據標註、平臺建設和場景開放,更新優化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園區、拓展供應產業空間,建設新型數據基礎設施,強化人工智能人才創新發展和服務保障,推動設立科技信貸審批綠色通道,掛牌運營一批科技金融服務驛站等。
“我們突出應用牽引,發佈全景賦能行動計劃,高標準規劃建設人工智能創新街區。”海淀區委書記張革說,海淀將加速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深入實施AI全景賦能計劃,拓展國家級AI+教育、AI+法律、AI+文化等示範應用場景,推動全域數字化轉型,積極推動AI+產業融合應用,力爭到2026年形成千家企業、千億集羣引領帶動萬億經濟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