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北京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新材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

《北京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新材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已正式印發。現將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材料研發範式,受到全球廣泛關注。爲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的工作部署,充分發揮北京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領域的創新優勢,把握人工智能賦能新材料創新發展重大戰略機遇,搶佔國際新材料科技與產業創新制高點,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聯合制定本《行動計劃》。

二、政策亮點

一是堅持創新策源,強化技術引領。服務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瞄準“人工智能+新材料”發展前沿,以融合理論創新帶動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新技術、新產品的涌現,切實發揮人工智能在新材料創新策源能力提升中的賦能作用。

二是堅持融合發展,提升聯動勢能。把握人工智能和新材料融合發展趨勢,深化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裝備等多領域主體協同,構建以模型軟件、數據基礎設施、智能實驗室爲核心的智能化研發體系及公共平臺服務體系,培育新材料研發服務新業態。

三是堅持先行先試,營造良好生態。依託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和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建設,探索新材料數據匯聚共享、可信流通等試點,積極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注重科技倫理治理,營造開放包容、安全可持續的發展生態。

三、發展目標

到2027年,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佈新一代物質科學大原子模型,研發10個(套)以上垂類模型和自主核心軟件,形成15個人工智能賦能的標杆性新材料產品;建成新材料大數據中心主平臺服務門戶、數據資源節點集羣,建成一批新材料智能實驗室和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創新示範基地;推動新材料研發服務業態培育取得積極進展,形成國際領先的新材料創新策源與人工智能應用高地。

四、重點任務

《行動計劃》從融合創新源頭攻關、新材料數據設施構築、智能實驗室建設、新業態培育和創新生態提升等5個方面凝練形成18項具體任務。

(一)實施融合創新源頭攻關工程

支持材料科學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基礎研究,加快材料科學理論突破和前沿新材料發現。基於科學原理與數據融合,開發新一代物質科學大原子模型,圍繞新材料細分領域,開發新材料智能研發垂類模型與軟件系統,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賦能的標杆性新材料產品。

(二)實施材料數據基礎設施構築工程

支持建設國家新材料大數據中心主平臺服務門戶,謀劃制定北京市新材料領域科技項目數據匯交規則,建立北京區域性數據資源節點。建設材料數據標準體系,加快制定材料數據採集、存儲、確權、流通、共享、應用、價值評估與質量評定等標準規範。充分利用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建設契機,發展和應用材料數據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引導材料數據可信流通交易。

(三)實施新材料智能實驗室建設工程

開發新材料智能實驗關鍵技術和裝備,形成軟硬一體、乾溼閉環的解決方案和智能裝備,支撐全流程智能實驗。圍繞重點產業的新材料發展需求,建設一批標杆新材料智能實驗室。支持開放智能實驗室和中試平臺建設,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公共服務平臺和高能級創新平臺。

(四)實施新業態培育工程

培育一批專業化市場主體,包括新材料細分領域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智能體、工具軟件、數據等服務商,以及智能裝備提供商和系統集成商。探索新材料研發流程模塊化,鼓勵研發模塊服務外包,培育新材料研發服務新模式。同時,加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新材料研發生產製造全流程的賦能應用。

(五)實施創新生態提升工程

推動央國企率先開展“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創新,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快前瞻佈局和轉型升級,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加強“人工智能+新材料”人才多元梯次培養,建設“人工智能+新材料”創新社區,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強化科技金融賦能作用,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創新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