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材料”產業升溫 北京爲青年鋪就發展新賽道
“人工智能+”可以鏈接多少可能?
北京先給出了一個答案:新材料。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已集聚近10家“人工智能+新材料”算法軟件企業,佔全國總量的1/3。
今年1月底,《北京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新材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發佈。3月初,“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北京,“AI+”不僅意味着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的增加,還意味着加緊佈局,下好先手棋。
實際上,中國經濟的韌勁,藏在民營經濟的“56789”密碼中: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爲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眼下,紮根北京的民營企業也鉚足了勁,乘着高質量發展的勢頭寫好“加號”文章,給青年鋪就了發展新賽道。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研)是一種革新性的範式。”北京深勢科技解決方案事業部高級經理伍旭告訴記者,與在軟件系統中模擬飛行器性能這樣的研究不同,AI for Science是面向生物醫藥、化學材料等學科搭建的微尺度大模型,模擬物質的微觀運動,從而測試該物質在宏觀世界中的性能。
據瞭解,深勢科技科研團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領銜,彙集了近百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材料、計算機等多個領域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和工程師。
在深勢科技公司走廊內,一張2022年9月頒發的證書擺在了顯眼位置。證書上寫着“北京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項目名稱爲“面向跨尺度、大規模分子體系的AI for Science計算平臺”,項目團隊成員是90後張林峰、孫偉傑,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鄂維南。後來,張林峰與大學同學孫偉傑一起成立了深勢科技。
張林峰曾對媒體表示,中國擁有先發機會,有很好的系統統籌能力,也擁有足夠豐富的實體經濟的應用場景。深勢科技將持續深耕AI for Science,並加快將研究轉化爲落地應用,切實賦能產業革新,成爲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AI能在多大程度上驅動科研?伍旭介紹了一個有關OLED屏幕的案例。他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手機、電腦屏幕之所以能發光,關鍵在於其OLED屏幕。對科研人員來說,提升OLED屏幕的能量轉換效率是科研攻關的目標。
“一個研究員一天做10-20個實驗已經比較多了。如果面對160萬個OLED候選材料就要耗費大量時間。”伍旭說,用AI模型代替人工實驗,由AI篩選出能量轉化靠前的1000個候選材料,將大大縮短研發時間,提高研發效率。
他還提到了深勢科技自主研發的基於AI for Science的微尺度基礎工業設施和“深勢·宇知”科學大模型體系。這使得團隊在保持量子力學精度的前提下成功模擬了上億原子的運動軌跡。換句話說,原來可能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的模擬體系縮短到了幾天內。該技術打破了此前數十年來分子動力學侷限於小型系統(數千個原子)的困境,並因此斬獲了“超算界的諾貝爾獎”——戈登·貝爾獎。
“我們爲什麼選址在中關村?因爲離清華、北大、人大、北航等高校都很近。”伍旭在談及AI for Science所需人才時提到,目前,公司吸納了來自周圍多所高校的碩博士研究人才,有着交叉學科背景的青年人才聚在一起貢獻智慧,推動科研向前推進。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隨着《行動計劃》的發佈,北京在提速新質生產力發展上,邁出新的關鍵一步。智能實驗室、數據平臺等基礎設施加速落地,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開設“材料智能技術”專業,每年培養跨學科人才超500人,爲行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在北京市昌平區,北京深雲智合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宇宙伸手指向了智能合成平臺里正在工作的機械臂。他介紹,DeepChem智能合成平臺基於人工智能、計算化學、雲平臺和智能合成機器人,通過設計目標分子及其合成路徑,探索催化劑、溶劑和溫度等反應條件對結果的影響,可以發現具備更優性能的化學結構,解決現有材料性能缺陷,進而提供深度的分子合成研發,以推動“AI+綠色創新”的多場景應用。
“旁邊有一個藥品庫,研究人員可以根據需求搬運到實驗室中,智能合成平臺可以自動完成對應實驗,比如在特殊工藝條件下進行加熱。”劉宇宙說,人工智能實驗平臺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多個任務,且在統一的標準下收集數據、優化工藝等,“相當於一天完成研發人員在傳統模式下10天的工作量”。
劉宇宙解釋,新材料應用領域廣泛,目前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級別,但研發耗時耗力,從發現到走出實驗室再到工程化實際應用至少需要二三十年。深雲智合把“AI計算+智能合成”技術融入新材料領域,將助力千億級別新材料產業研發及提速。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7年,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材料研發服務業態培育取得積極進展,形成國際領先的新材料創新策源地與人工智能應用高地。
下一步,北京還將統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材料數據設施構築、智能實驗室建設、新業態培育和創新生態提升,加快關鍵新材料突破,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更好地支撐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