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人工智能發展!北京市發佈新政策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全球數字化進程加速演進,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量。
在4月9日舉辦的AI勢能大會上,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楊爍介紹稱,北京積極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推動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2024年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2.2萬億元,同比增長7.7%。人工智能在數字經濟產業發展中具有“頭雁”效應,是北京市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的重要戰略機遇。
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優勢明顯,頂尖人才佔全國總量43%,擁有14家人工智能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3家新型研發機構。北京市緊抓機遇,立足首都定位,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
截至目前,在北京的人工智能企業已超2400家,核心產業營收超3000億。備案123款大模型產品,數量全國第一。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發佈100個大模型高質量數據集,數據總量超150PB。智能算力規模超2.2萬P,京津冀蒙環京算力供給廊道已形成。
根據此前的信息顯示,2023年北京人工智能產業核心產值超2500億元,已備案上線大模型爲82款。從數據增長可看出北京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猛。去年,北京市發佈《北京市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以“5+10+N”模式佈局示範應用項目,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綜合型、標杆性重大工程。“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夥伴計劃”已聚合300餘傢伙伴企業,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和產業發展朋友圈。這些亮眼數據與成果的背後,是北京持續完善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體系的最好證明。
在會上,楊爍透露,下一步,北京市將充分發揮北京信息軟件業技術和應用場景優勢,把信息軟件企業作爲人工智能應用的主渠道、主服務商,協同行業用戶、大模型廠商等各方力量,加快大模型的行業深度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4月8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北京市關於支持信息軟件企業加強人工智能應用服務能力行動方案(2025年)》,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一、支持MaaS企業在京集聚發展。支持雲服務和大模型廠商等搭建全棧式MaaS平臺,提升規模化服務能力。建立可量化的MaaS平臺動態指標跟蹤和評價機制,對達到一定服務規模的MaaS平臺給予算力券支持,降低MaaS平臺在算力匹配、大模型調用、數據治理等方面成本,對算力部署成本給予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支持。利用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和中關村論壇等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平臺,發佈MaaS平臺實踐案例,加大推廣力度。
二、推動信息軟件企業發展行業模型能力。深化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合作伙伴機制,組織信息軟件企業、大模型廠商與金融、能源、交通、安防、教育、醫療等行業龍頭用戶結成夥伴,合作形成行業大模型落地的標杆示範典型案例,通過“首方案”支持,對解決方案中非硬件部分採購額給予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獎勵。
三、支持通用智能體發展。支持創新主體開發跨領域、多任務、自規劃的通用智能體,對已取得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服務上線批號、首次在各類應用商店上架的通用智能體,優先協調算力保障,並對運營服務中調用算力和模型成本給予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支持。舉辦“創客北京”AI智能體專題賽,對獲獎產品給予資金獎勵,並向市區兩級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推薦。推動北京市數字經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啓動大模型上下文協議、多智能體協議框架等標準草案制定,爲智能體在異構系統環境中的零障礙部署提供標準指導。
四、實施信息軟件企業智能技改工程。支持信息軟件企業通過算力構建、大模型部署、數據治理等方式提升軟件研發效率,並對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事務處理軟件、新型安全軟件等進行智能化技改,根據項目可納入支持範圍的投資給予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獎勵。
五、提升數據治理能力。發揮信息軟件企業的行業知識優勢,瞄準人工智能應用需求,支持信息軟件企業開展DCMM(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貫標評估,推動信息軟件企業牽頭創建行業數據採集實驗室,開展智能化標註平臺、數據治理平臺、數據合規流通平臺等建設,形成併發布一批行業語料庫。對首次向社會開放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數據集,符合條件的給予數據券支持,單個企業或機構最高50萬元。
六、加速構建開源生態新體系。利用開源軟件已形成的資源優勢,建設服務全國的人工智能開源平臺,並給予配套支持。打造人工智能國際開源社區,支持基於開源平臺開展大模型商業化應用,吸引人工智能開源組織落地並實施共享開源項目,建立基於人工智能開源貢獻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對符合條件的人工智能共享開源項目給予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獎勵。
七、提升面向中小企業的人工智能服務能力。面向中小企業智能應用需求,徵集一批具備大模型部署、大模型精調、開發工具鏈、數據治理或輔助軟件開發等功能的智能產品,以及DCMM評估等服務,符合條件的納入中小企業服務券支持範圍,對中小企業使用相關產品給予最高不超過20萬元補貼。
八、加強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培訓。支持行業協會、學會、聯盟,聯合信息軟件企業、行業用戶、新型研發機構及相關院校,共同開發大模型部署優化、AI+產業融合創新、智能體構建、人才資格認證等模塊化培訓課程,組織“首席數據官”培訓、區域巡迴講座、專題研討會等活動,年度培訓1萬人次,培養具備產業落地經驗的人工智能工程師、跨領域解決方案專家及複合型技術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