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壅塞真相曝光!醫界示警:恐爆大規模離職潮
急診壅塞真相曝光!醫界示警:恐爆大規模離職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全臺各醫院急診壅塞未解,臺灣急診醫學會昨晚緊急發文直指,根本原因在於「可利用住院牀位」不足,而非流感、腸胃炎等輕症病人造成擁擠;近期多數醫院因各種原因關閉病房,壅塞更加嚴重,「若問題持續,將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建請政府機關正視並採取有效措施。
急診醫學會發文指出,臺灣急診壅塞本質爲急診住院待牀壅塞,急診出口阻塞,急重症病人被迫滯留急診,根本原因在於可利用住院牀位不足,而非流感、腸胃炎等輕症病人所造成入口擁擠。病房護病比限制之下,護理人力不足,導致醫院關閉病房,急診住院待牀病人滯留情況加劇,還有牀位調度分配問題,醫院在急診與門診預約住院牀位分配失衡,未能有效分配調度資源,造成急診壅塞。
針對急診壅塞問題,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天出席活動受訪表示,針對急診住院配牀比例,已經拜託各醫院院長們做最適當、靈活的調整。(王家瑜攝)
急診醫學會提出短期應變措施和長期改革方案。短期共有4項方案:提高急診住院配牀比例,醫院應在急診壅塞時,強制開放病房,各病房彈性接收病患,紓解壅塞;壅塞期間對加護病房(ICU)牀位進行列管,必要時由中央介入調控,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增加壅塞時所需急診醫護人力,以維護醫療照護品質,並避免人員burnout過勞;強化分級醫療,鼓勵輕症下轉並監測轉診案例,避免不必要轉診。
「急診壅塞問題並非僅限於急診端,而是整體醫療體系的問題。」急診醫學會也提出4項長期改革方案,首先建請政府建立「急診緊急狀態應變機制」,編列公務預備金,於緊急狀態時,支應應變措施的經費來源,醫院間共同協力解決壅塞問題;第二是在該機制下調整健保支付政策,鼓勵醫院在急診壅塞時收治急診病人。
第三是推動急診住院替代選項,例如推廣急診在宅急症照護、OPAT醫療模式,減少急診住院待牀,降低急診壅塞風險;最後是設立監測機制,監測各醫院可利用病牀數、關牀數以及急診住院配牀比例,掌握各醫院住院實際可用牀位數據,作爲政策調整依據,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
「過去幾天和急診醫學會及各大醫院持續討論,如何解決急診,衛福部真的24小時都在處理這個問題。」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天表示,針對急診住院配牀比例,已經拜託各醫院院長們做最適當、靈活的調整,我們也知道這對院長來講是很困難,因爲門診也有癌症要開刀的、要化療的病人,如何讓急診醫護同仁不要承受那麼大的辛苦,拜託院長能夠多多幫忙。
邱泰源也提到,急診醫學會希望「有蘿蔔和棍子」,將請健保署儘快研議,如何穩住急診人力,同時也希望醫師公會持續宣導,針對流感、腹瀉等,還是希望第一線先看基層醫師,如判斷需要轉診,再轉到適當的醫院;臺灣還有很多區域型醫院,有些病在小醫院或診所可以處理,希望醫療體系全部動起來,然後衛福部給予足夠的福利措施,讓急診更有戰力來照顧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