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會憂心 超高齡社會下急診壅塞恐成醫療常態
急診示意圖。記者林琮恩/攝影
急診壅塞狀況持續多時,急診醫學會擔憂恐引發大規模離職潮。衛福部健保署今邀集急診醫學會開會,會中達成共識將提高急診、病房的診察費及護理費。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集仁指出,高齡化社會下,急診壅塞恐怕成爲常態,希望透過會議作爲起步,逐步改善急診現況。
急診醫學會秘書長李智晃指出,今天主要是針對急診相關健保給付提出建議,希望短期內可以獲得改善,這一、兩週醫學會將再與健保署討論。
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集仁指出,今日開會主要有兩訴求,護理人員流失,讓醫院空有病牀卻沒有人力,開不出牀,希望用公務預算補足費用把護理人員留下來;第二是急重症給付調高,否則後面資源不足,急診患者也無法轉入。
黃集仁指出,現在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以後急診塞牀恐怕成爲常態,急診醫事人員這期間確實很辛苦,有感受到政府重視,希望今天的討論做爲起頭,健保署長石崇良也展現誠意,後續仍會持續開會。
另,爲緩解醫學真心急診壅塞,社區醫院協會今也發稿呼籲民衆落實分級醫療制度,地區醫院醫師養成過程跟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內醫師相同,並且一般藥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以及急診的部分負擔都比醫學中心、地區醫院低,可以節省等待時間及費用。
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陳維恭指出,本次會議討論迴歸的未來常規急診運作,如何避免壅塞狀況,除了改善急重症治療給付外,也檢討健保制中下降低週轉率的政策,如DRG給付制度規範住院4天才可給付,因此會讓原本可以出院患者住到有健保給付,反而拖累病牀週轉。另,健保給付目前在急診並未凸顯護理貢獻,不像病房有醫師診察費及護理費,護理價值無法論量計酬,此次也納入改善重點。
再者,陳維恭說,目前觀察急診雍塞從今年初開始到現在已經持續約2個月,目前看起來壅塞狀況快緩解,提議健保署、醫事司可以設定「指標醫院」,如臺北的臺大醫院、臺中的中國附醫等在當地具有指標性出現壅塞時往往先反應,因此當指標醫院出現狀況時,政府就應該警戒留心。
陳維恭表示,健保總額制度下,容易忽略特殊科別的重要性;以醫院
管理的角度來看,是用「產值看價值」,急診形同賠錢貨,很難爭取人力補足,急重症科別長期處在弱勢,希望本次急診壅塞後,未來資源分配上可以爭取更多機會。
另,爲緩解醫學真心急診壅塞,社區醫院協會今也發稿呼籲民衆落實分級醫療制度,地區醫院醫師養成過程跟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內醫師相同,並且一般藥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以及急診的部分負擔都比醫學中心、地區醫院低,可以節省等待時間及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