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輕症患者降、重症滯留長 專家:政府不該看天行事
急診檢傷輕症患者減少,但重症滯留急診時間延長。記者林琮恩/翻攝
全臺急診壅塞,衛福部昨天第三度舉行會議討論,會後要求強化分級醫療,並認爲待天氣轉暖,疫情及急性疾病減少,問題就會解決。不過,急診壅塞非一日之寒,去年衛福部健保會會議中,衛福部健保署秀出數據,醫學中心急診檢傷分類最嚴重的1、2級比率已在上升,但滯留時間加長。
當時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早已示警,她今天受訪表示,衛福部不該「看天行事」,短期作法應監測各家醫院急診情況,看提出的政策是否管用,長期則應強化健保資源分配,否則現況連急診老鳥都已心生離意。
據健保會有關「急診檢傷佔率與暫留時間」相關資料,檢傷1、2級病人暫留急診時間上升,以醫學中心檢傷1級爲例,113年上半年比112年下半年多出1小時。劉淑瓊表示,檢視關鍵急診品質指標,病人8小時內轉入加護病房比率,106年爲72%,至112年盛夏60.3%;急診病人完成緊急處置後,進入加護病房時間小於6小時比率,則從101年74%,下降至112年49.4%。
劉淑瓊說,前述數據不僅凸顯,急診壅塞問題2年多前就已存在,也顯示核心問題是待牀時間長,而非輕症患者太多,現況連救護車病牀都要被扣住,重症病人蔓延急診走廊,無法至病房、加護病房住院,被迫在品質不佳、感染風險高的環境下,等待數日甚至10天以上,「政府2年來沒有動作,不僅導致民怨升高,周邊認識的資深急診醫師,也有人耐不住現況想要離職。」
政府把急診壅塞問題指向冬季氣溫嚴寒帶來的傳染病等問題,並要求民衆落實分級醫療,別往醫學中心擠。不過,劉淑瓊點出背後困難,對民衆來說,會至急診就醫一定是出現難以處理,令自己擔憂的症狀,病人很難區分這是輕症或重症。
對醫院而言,不僅不能拒絕病人,要下轉病人時,醫師也會有所擔憂,怕病人後續沒被照顧好,自己反而揹負責任,「現階段要全面落實轉診、分級醫療有其困難,除非政府有決心『一刀切』,強制分級,並告訴民衆有問題就來找衛福部。」
劉淑瓊說,急診壅塞最嚴重的醫院是「中山南路沿線醫院」,自己在健保會發言時,曾建議衛福部針對重點醫院進行監測,才能瞭解病人待牀時間久的原因,以及醫院如何調度資源。衛福部昨天大規模召開記者會,提出急診壅塞的「處方」,也應透過實務觀察,看「臨牀應用」是否有效,否則提出再多政策,醫護人員與民衆仍繼續受苦,也不是辦法。
「要提醒政府,不要心存僥倖、看天行事,認爲再撐半個月,春暖花開危機就能解除。」劉淑瓊表示,健保會討論中早就對急診情況提出示警,但政府看問題沒爆發就繼續拖延,昨天甚至仍認爲天氣轉暖問題就能解決,但急診壅塞在醫學中心是一年四季的問題,已釀成急診主力醫師高唱不如歸去,政府應趕快面對,「急診醫師業務直接涉及生死,提高給付是合理的,同時也應強化醫院責任,落實資源分配正義,別因急診沒爲醫院賺錢,待遇就沒辦法提升。」
因實施部分負擔,急診檢傷輕症患者112年較111年減少。記者林琮恩/翻攝
急診檢傷輕症患者111年較110年大幅成長。記者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