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程十多年、屢次輕生急診常客 重鬱症患者靠新療法「重啓人生」
圖、文/朱柏全醫師提供
不到30歲的小芳(化名),外表甜美,卻自高中起深受重鬱症折磨。多年來她不僅是精神科與急診室的常客,甚至多次因自殺企圖險些喪命,家人長期承受沉重照護壓力。「她過去多次以極高風險的方式企圖結束生命,家人幾乎時時處在高度緊繃的狀態,唯恐一個疏忽就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醫師回憶。
過去十多年,小芳在憂鬱與復發間反覆掙扎,每隔幾個月就得送醫,學業、感情皆受到嚴重衝擊。憂鬱症帶來的不只是情緒低落,更讓患者整個生活功能全面崩解。直到去年接受新型速效抗憂鬱療法,她的病情才逐漸穩定,從最初的「幾個月就發病一次」,延長到能平穩生活一年以上。她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找到工作,也開始經營感情。朱柏全醫師直言:「對病人來說,這是重啓人生的契機;對長年守在身邊的家屬而言,更是一種久違的鬆口氣,像是全家人都一起重生。」
朱柏全醫師解釋,「重鬱症」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憂鬱症」,並不是另一種疾病。過去因翻譯被稱爲「重鬱症」,但「重」這個字往往讓患者與家屬誤以爲病情特別嚴重、難以治癒,進一步加深心理負擔。臨牀上醫師多以「憂鬱症」稱呼,更能幫助社會理解這是一種可以治療、能逐步控制的疾病,而不是無可救藥的絕症。
傳統藥物見效慢 急性期患者最怕等不到救命的機會
憂鬱症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疾病,患者在急性期時不僅情緒極度低落、無望感強烈,還可能同時伴隨自殺意念,風險極高。根據研究,憂鬱症患者在出院後一年內,自殺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八倍以上,顯示病程初期與急性期正是最危險的階段。
然而傳統口服抗憂鬱藥往往需要兩週甚至更久才逐漸見效,讓許多患者與家屬陷入「等不到療效卻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的困境。朱柏全醫師指出,有些病人剛發作一兩天就可能自殺,家人就算盯着也可能在短短几分鐘的空檔發生意外。「我們都遇過患者趁家人去洗澡的15分鐘內結束生命,這就是急性期最讓人害怕的地方。」他坦言,這也是過去臨牀上最大的挑戰。
此外,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也讓許多患者裹足不前。擔心被貼上「神經病」標籤,不少人寧願隱忍不願就醫,或在治療途中因藥效等待過久而放棄,錯失穩定病情的關鍵時機。這些長期存在的就醫阻礙與社會誤解,使急性期患者成爲最需要幫助、卻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羣。
新療法縮短等待 爲高風險患者即時帶來希望
近年來,國際與臺灣均已覈准速效抗憂鬱治療,成爲突破性選擇。不同於傳統藥物必須等待數週,新療法透過作用於大腦的麩氨酸神經傳導路徑,最快一天內即可改善情緒並降低自殺風險。朱柏全醫師強調:「一天和兩週,對急性期病人來說就是天壤之別。因爲這段等待時間,可能決定他們是否還能活下去。」
在朱柏全醫師的臨牀經驗中,不少患者經過完整療程後,復發頻率明顯下降,對生活與人際的掌握度大幅提升。對長期在病痛中掙扎的患者而言,這不僅是「藥效快」,更是「讓人看見希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醫師。
陪伴患者的同時 別忘了守護自己
朱柏全醫師提醒,憂鬱症不僅影響患者,也可能拖垮照顧者。長期陪伴下,家人往往身心俱疲,甚至自己也出現憂鬱傾向。「照顧病人很重要,但不要忽視自己的健康。必要時也應尋求專業協助,否則一家人都被拖下去。」他同時提醒,憂鬱症存在遺傳傾向,家屬若長期承受壓力,也可能增加發病風險。
專家一致呼籲,憂鬱症絕非無藥可醫,關鍵在於患者願意尋求治療,社會則應給予理解與支持。若能早期辨識、及時介入,結合藥物與心理治療,大部分患者都能逐步恢復生活,重拾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