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關心“人” 在減重門診這些醫生“組團”爲患者診療

每週三下午兩點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肥胖與代謝多學科聯合門診候診大廳內,有不少前來尋求“良方”的患者。與其他診室體態各異的患者不同,這個門診的患者都有着顯著的肥胖體徵,有的甚至伴有向心性肥胖體態或與代謝綜合徵相關的皮膚改變。

7月2日下午1點30分,華西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李舍予準時出現在門診,開始接待患者。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說,這些患者此前分別在內分泌代謝科、胃腸外科等專科門診就診,由於單科醫生難以確定最佳治療方案,於是建議他們進行多學科診療。“像這樣的疑難雜症肥胖患者,大約每20個專科門診患者中就有1個。”李舍予說。

今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局綜合司聯合發佈通知,要求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屬(管)、省(區、市)屬綜合醫院、兒童醫院、中醫醫院要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實現健康體重管理門診設置全覆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表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國家喊你減肥”“體重管理”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引起網友熱議。

“你們一下午能看多少位患者?”對於記者的提問,李舍予笑着反問:“你覺得能看多少?”記者根據以往跟診採訪的經歷回答:“大概30個吧。”“最多看10位患者。”看到記者不解,他起身說,“來吧,跟一下午你就知道了。”

來自4個科室的醫生“組團”診療

“8年前,我的體重只有110斤,5年前突然漲到130斤,這幾年又持續長胖很多,但一直查不到確切原因。”7月2日下午兩點,第一個走進診室的是一位30歲的女性患者,身高1.65米的她體重達330斤,BMI爲41[BMI即身體質量指數,計算公式爲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我國18-64歲成年人正常範圍爲18.5-23.9——編者注]。

她曾嘗試減肥,注射過兩個月的司美格魯肽,減重20斤後進入平臺期,體重再無變化。

多學科診療開始了,這位患者坐在診療椅上,目光所及是4位分別來自內分泌代謝科、胃腸外科、心理衛生中心和臨牀營養科的醫生。醫生們詳細詢問她的情況:昨天中午、晚上吃了什麼、吃了多少?三餐時間是否規律?中間是否食用水果或飲料?是否存在暴飲暴食情況?每日運動步數多少?經綜合評估,醫生們一致認爲患者不存在高熱量進食問題,也沒有情緒悲觀狀況,但是運動量偏少,體重增長速度過快。

李舍予仔細翻閱患者帶來的檢查報告,目光在其中一頁停留許久:患者的腦垂體激素檢測值處於臨界狀態——既無法完全確認異常,也無法排除病理可能。“庫欣病是導致病理性肥胖的罕見病因之一,如果確診,你近幾年體重持續增長大概率源於此。”因此,他建議患者補充檢查以排查腦垂體瘤。

華西醫院胃腸外科陳億教授進一步解釋說:“若排除顱內病變,考慮到你的BMI已達41且伴有代謝綜合徵,傳統減肥方式效果有限,代謝減重手術可能成爲首要治療方案。”陳億提到的減重手術俗稱“切胃”,用於生活方式調整無效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成年肥胖患者。通過手術減少胃容量,降低食物攝入量及吸收量,不僅能顯著減輕患者體重,還能有效改善與肥胖相關的併發症,如2型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

“我目前最擔心的是代謝性併發症帶來的風險。”一位34歲的女患者眉頭微蹙地說,“我父親一系有高血壓遺傳傾向。近幾年體檢中,多數時候都顯示我有高血脂症狀。”在醫生看來,這位患者同時患有胰島素抵抗,如果任其發展,患上糖尿病的概率很大。

體重170斤的她曾先後嘗試過中醫埋針、中醫穴位埋線等多種減肥方法。但由於胃口好、自制力差且不愛運動,她的減重效果並不理想。

由於這位患者同時患有癲癇,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李名立副教授詢問患者用藥名稱和劑量後,建議患者優先考慮在癲癇病不復發的前提下,換用對體重影響較小的藥物。若藥物調整後體重仍無明顯變化,再考慮手術等其他治療方式。

一下午,前來減重門診的患者年齡最小的15歲,最大的73歲,以青年羣體居多,BMI大都在35以上。李舍予見過一位情況極端的患者BMI達70以上,是正常值的3倍多,患者因呼吸困難只能坐着睡覺。這些體重超標的患者都曾嘗試運動節食,或尋求藥物,在減肥效果不佳或失敗後,最終選擇走進減重門診,尋找病因和診療方案。

一次會診、多科參與,“患者不動醫生動”

“她服用的這兩種抗抑鬱藥物會影響體重,雖然通常影響不會那麼大,但不排除存在個體差異。”在看完一位患者的檢查材料後,李名立和李舍予討論治療方案,“可以先排查內分泌方面的問題,再考慮換藥”。

跟診過程中,記者觀察到前來就診的患者往往不只存在肥胖問題,所患疾病通常已累及多器官系統。來自內分泌代謝科、胃腸外科、心理衛生中心和臨牀營養科的醫生們不時溝通交流,權衡多重利弊共同討論,最終形成綜合治療方案。正因如此,診療時間被顯著拉長,一下午僅接診了8位患者。“看診時間最長的有一個小時。”李舍予說。

“多學科診療的重點在於溝通討論。”陳億提到的門診多學科診療,是指由不少於3個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相對固定的團隊,針對病情複雜的某種疾病進行多學科討論,爲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診療方案。一次會診、多科參與,實現從“患者奔波”到“患者不動醫生動”的模式創新。

健康減重需要綜合考慮內分泌、代謝、消化以及遺傳因素、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生活節奏、精神心理等多方面情況。“作爲一名內分泌科大夫,我知道患者服用的精神類藥物會增加體重,但我不清楚怎麼調整藥物,這時就需要心理衛生中心專家的支持。”李舍予進一步解釋說,如果患者要求做減重手術,就需要胃腸外科醫生的支持;爲患者制定飲食運動方案、指導生活習慣,又需要臨牀營養科或康復科醫生的支持。

面對一對前來問診的母子,該多學科診療團隊經過綜合評估,給出差異化治療方案:建議母親考慮手術,因爲她體重基數偏大,合併存在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等多種問題;對於體重和BMI指數更高的兒子,團隊則建議其首選飲食調控結合運動干預的方案,主要是考慮到他年輕,身體具有代謝優勢、肌肉量相對發達,並且本人有積極運動的意願。

今年2月,一位32歲的女性患者在華西醫院經手術減重40斤。7月2日下午,在個案管理師的建議下,她再次來到多學科門診複查。

“在術後常規隨訪中,我們發現她有抑鬱症復發的可能性。必要時,我們會啓動藥物調節或心理干預,以穩定其情緒狀態,降低發病風險。”陳億說,這種監測得益於醫院推行的全程化疾病管理模式,團隊鼓勵患者遇到問題及時就醫諮詢,同時個案管理師會在術後1個月乃至更長時間裡,對患者進行隨訪。

關注“胖”,更要關心“人”

今年25歲的林詠絮(化名)身高1.65米,體重約120斤。原本她並不覺得自己需要減肥,心態比較放鬆。前段時間,她頻繁收到一位朋友傾訴體重焦慮的信息。這位朋友和她身高相近,體重只有105斤,卻仍在抱怨“太胖了”。受朋友的影響,林詠絮也開始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腰部“贅肉”上。

爲了追求“越瘦越美”,她像許多年輕人一樣,嘗試時下流行的“不吃主食”“輕斷食”“生酮飲食”等各種招數。起初體重“掉秤”很快,後來無論她如何“少吃多動”,體重都卡在108斤不再下降。

林詠絮在社交平臺發了一個減肥求助帖,評論區裡很快出現一些宣稱能幫她減肥的留言。有留言稱:“你就正常吃飯,能從120斤瘦到93斤。”經詢問她得知,對方銷售的是成分不明的“減肥咖啡”。服用後,林詠絮體重確實減輕了,但副作用也很大。一個月後,她因便秘導致黃體破裂被送進急診。停藥後,她的體重迅速反彈。

一位從業近10年的健身教練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健身房裡很少有“真正的胖子”,許多在他看來只需“塑形”的客戶,首要訴求仍是“減脂”。

李舍予說,在專科門診,這樣的患者不在少數。他在內分泌代謝科坐診時,經常遇到因容貌焦慮或工作原因要求極致身材的減肥人士。結合13年內分泌代謝科的診療經驗,他發現,導致一些年輕人重度肥胖的常見原因,除了工作或學習壓力引發的情緒化、壓力性進食外,還常與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類疾病及其治療藥物有關。這些疾病本身會增加體重管理難度,而常用的精神類藥物往往會進一步導致體重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在和問診的青少年接觸時,李舍予能夠讀懂他們躲閃的眼神和細微的肢體語言。當察覺到這些“信號”時,他會建議家長暫離診室,爲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傾訴環境。問診結束後,他總要多囑咐家長几句。“來看肥胖症狀的是小朋友,其實有不少爸媽也應該多審視自己。”李舍予說。

醫生不僅關注“胖”,更關心“人”。“在我們這裡,你的體重算小基數了”“不要給自己這麼大壓力”“你做得很棒”“你的健康意識很強”……在跟診過程中,記者時常聽到醫生們用溫柔的語氣鼓勵患者,提升其治療信心。

“減重門診的意義,遠不止於體重秤上的數字管理。”李舍予表示,在診療過程中,醫生需要將科學診療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爲患者制定個性化方案,幫助他們改善身體指標、優化生活方式,最終達到身心和諧的健康狀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曉 王雪兒)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