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初判7成爲緊急 醫揭數據:別再說「輕症不要看急診」的廢話
▲大醫院急診往往有不少病人在等待候牀,資料照。(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國內近期面臨嚴重的急診壅塞問題,衛福部幾度呼籲民衆輕症先到基層院所,不要都到大醫院就醫。馬偕前院長施壽全今(25)日表示,分析院內急診個案,約有7成初判爲緊急的「三級」,最後會變爲四五級輕症或者轉變爲一二級的重症,其實連專業人員有時都不清楚,「不要再說輕症不要看急診這樣的廢話。」問題的關鍵仍在於病房人力問題。
急診醫學會日前示警,今年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若問題持續,將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進一步削弱醫療體系的承受能力,並對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造成嚴重影響。衛福部昨日緊急開會,提出三大短期因應策略,包含一、醫學中心強化院內病牀調度,二、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三、強化民衆分級就醫資訊。
不過馬偕前院長、資深主治醫師施壽全在臉書發文直言,不要再說「輕症不要看急診」這樣的廢話。他10年前處理醫院評鑑,統計顯示到急診的病人約有七到八成初判都是三級(緊急),也就是說,病人後來的發展會只是真正輕症的四或五級,或會轉變爲一或二級的重症,其實有時連專業人員都搞不清楚,十年來這樣的分佈難道會有重大改變嗎?
施壽全接受訪問指出,他同意病人如果掛急診,應該優先去地區醫院、區域醫院等非最高層級的醫院,但是因爲病況緊急程度,有時連專業人員一開始可能都分不清楚,當病人無法自行判斷嚴重程度,自然也會有去大醫院比較能獲得治療保障的想法。
施壽全指出,當急診患者真正被研判爲輕症就會離開急診,真正在現場等待要收治上去的,仍然是重症患者。急診壅塞的問題重點在於「急診後面的病房人力缺乏」。
施壽全說,就是因爲病房人力不足,影響到病牀開設狀況,纔會無法把病人收上去住院,讓急診擠成一團。另還有建議提到要醫院好好調控病房,這些其實本來也都有在做,問題仍然一樣是人力問題,建議應該要透過實質的獎勵與制度去留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