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危物種海科館「波口鱟頭鱝」疑感染死亡 動保團體籲調查
極危物種海科館飼養的「波口鱟頭鱝」疑感染死亡 。圖/讀者提供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鎮館之寶「波口鱟頭鱝」,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紅色名錄極危物種,但國內還沒有列入保育物種,本月7日疑因傷口感染死亡。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指枉死於館內,館方未主動對未公開說明其死因,籲中央調查。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天指出,位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再次爆出飼養管理爭議,繼先前飼養的二級保育類「龍王鯛」(學名:Cheilinus undulatus)悄然無聲「消失」後,近日又傳出被館方視爲「鎮館之寶」的「波波」波口鱟頭鱝,於9月7日疑因傷口感染不治而亡。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2只枉死於館內的珍稀動物,館方皆未主動對未公開說明其死因,要求教育部及海委會應嚴格徹查,並檢討海科館飼養保育及大型魚類的專業及條件,以確保未來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波波因體型不斷增長,已達館內缸體極限,且水缸設施根本無法滿足其天性需求,館方曾於去年迴應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及立委陳培瑜的關切,表示已着手準備將於今年6 到10月野放,讓已達性成熟的波波可迴歸大海生養繁殖。但後來卻以缺乏「衛星標籤」爲由,且忽視館內設施的侷限,持續拖延野放。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在今年發現波波已出現明顯傷口時,館方還於 8月回覆立委表示,該魚健康並無迫切放流需求。
波口鱟頭鱝成年後體長可達3公尺,主要棲息1到50公尺深的海底層,海科館2022年3月購入後飼養。又名飯匙鯊、魴仔、鱟殼鯊,名稱有鯊,但卻是𫚉魚近親,長相獨特、個性溫馴,屬於底棲魚類,以螃蟹、貝類爲主食。
海科館表示,稍後將有完整說明照料及因傷口感染的死亡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