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別讓青少年成詐團免洗筷 社安網也應多管齊下

每年六月底展開的暑期青春專案,警方在暑假期間查獲不少未成年者深夜未歸、抽菸喝酒偏差行爲。圖/新北市警局提供

打詐已成政府刻不容緩的重點工作,但卻仍難杜絕詐團愈發猖獗,近年詐騙集團以「賺外快」利誘青少年當車手,讓許多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淪詐團「免洗筷」,政府防治青少年犯罪,不僅警察局預防宣導,更應跨部會從家庭、教育、社安網等面向多管齊下。

詐團看準青少年法律責任較輕,部分少年也誤以爲「只是領錢」,在網路廣告誘使下被吸收入詐團,以中輟生與失業青年爲高風險羣。尤其暑假期間是孩子與社會人士接觸的高峰,除家長鬚多關心孩子交友情況,別忽略涉詐的代價,參與詐欺的青少年除構成刑事犯罪,可能要負擔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父母若不防患未然,屆時也可能要負擔鉅額的連帶賠償責任。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165打詐儀表板,每日更新單日詐騙件數看得令人怵目驚心。全臺每天高達5、6百件詐騙案,金額好幾億元,這些數字背後,代表的都是全臺每天都有人因詐騙被騙光積蓄,但同樣該讓政府警訊的,是愈來愈多本該大好前程的青少年、未成年人,正因詐騙集團利用各種管道的利誘,涉入詐欺犯罪。

據警政署公佈數據看,去年光查獲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就高達4萬多人次,其中近5年未滿18歲也都有1萬人上下,這個驚人數字背後,更該讓政府憂心的是,詐騙集團看準青少年可能因破碎家庭、經濟、同儕、網路等影響,加上抓住青少年法治觀念相對不足,以「萬一被抓只會當小賊送行政輔導」,大肆延攬青少年擔任車手或開人頭帳戶,因此讓青少年誤信、毀其一生。

但目前警政署或地方政府的防治青少年詐欺犯罪,多是警察局少年隊透過與學校的合作預防宣導,但過去曾有專家研究警示,會被延攬加入詐團的未成年人,多數有其家庭等因素,包括可能家庭有經濟問題、父母忙於工作疏於照顧、或隔代教養等,只要有同儕、網路影響,青少年很可能以爲只是「賺個外快」,卻一腳誤入詐騙集團的陷阱,而不自知。

尤其現正值暑假期間,正是詐騙集團吸收青少年、未成年人的高峰時機,儘管每年警政署「青春專案」或許可遏止部分青少年避免涉入犯罪陷阱,但政府更應跨局處、跨部會聯手防治,包括社政單位的家庭關懷支持、教育局的校園法治教育、還有輔導老師等系統,也都該動起來,避免社會安全網有破洞,也才能避免青少年成爲詐騙集團的另類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