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憲指「成少共犯」偵查主體割裂 一味保護將讓少年成黑幫免洗筷

少年事件處理法2023年修正上路,有偏差行爲但未觸法曝險少年由「行政輔導先行」,但成效受質疑。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今開制度檢討與策進公聽會,內政部警政署表示,各地方政府少輔會輔導的曝險少年,近六成同時具有司法系屬,曝險行爲與觸法行爲僅一線之隔,建議曝險少年交由具司法強制力的少年法院主責輔導。

司委會召委吳宗憲提醒,「成少共犯」因詐欺、妨害秩序而暴增,但問題在哪?成少共犯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即「偵查主題割裂」,成年犯是檢察官偵查,少年則是少年法庭,偵查主體割裂會否造成更多偵查不公開資料外泄?或是有的人不能押、有的人要押,結果偵查細節盡爲外界知悉?若一味以保護少年爲優先,犯罪團體將把孩子當「免洗筷」,用完一批換一批,不殲滅犯罪團體,犯罪團體永遠存在,永遠有「下一批」可吸收,問題難以解決。

遭組織吸收利用從事詐欺、妨害秩序爲少年2大犯罪類型,比率從2020年的26.09%上升至2024年的32.59%,「成少共犯」案件成年犯嫌因有檢警共用24小時限制,聲押時需檢具由檢察官訊問的相關共犯具結筆錄,才具證據能力,但少年受限於少年法院有先議權,實務上難以在時限內取得少年筆錄作爲成年犯嫌聲押佐證資料。

警政署認爲,少事法如有修法空間,建議考量將詐欺、毒品、妨害秩序等常見成少共犯案類,視個案需求先由檢察官先訊問少年犯嫌再護送至少年法院,或參考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作法,由檢察官調查少年犯罪事實後再送少年法院審理,有助防制。

法務部矯正署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矯正學校在校學生達948人,犯罪類型以詐欺、傷害、毒品、竊盜及妨害秩序罪爲主,其中詐欺罪呈上升趨勢,當收容人數迅速上升,對學生日常作息將造成壓力,衍生學生安全管理上的隱憂。矯正學校爲執行機關,矯正署尊重少年法院法官的裁量,對於感化教育學生人數逐漸增加,已協調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及各少年法院(庭)及時裁定免除或停止感化教育執行與釋放。

因少事法修正後,少年觸法移送少年法院處理,檢察官不得偵查,也就是當少年觸法,只有少年法院、司法警察有調查權限。法務部認爲少事法的立法精神雖強調少年的需保護性,但少年需保護性不應僅限於移送系屬後的保護性調查,事件調查階段,就應即時阻斷少年持續觸法、阻隔少年遭幫派組織、犯罪集團利用犯罪。

法務部向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建議,少年法院對於少年涉及重大犯罪或集團性犯罪的案件,應比照地檢署建立專責法官機制,與檢警緊密、即時聯繫,提升打擊成少共犯案件的力道,強化對犯罪集團的溯源追緝。

司法院則認爲現行少輔會的中央主管機關爲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是四級機關,難與各部會協調政策、連結資源,且少年問題多源自家庭,就算少輔會目前實際從事輔導者是專業輔導人員,但實務運作上仍與警政單位(如少年警察隊)共同工作,並由警政機關編列相關預算,常有警察各級長官監督考覈,恐有「外行領導內行」窘境。

因警察機關組織員額無社工編制,現行少輔會人力爲督導、輔導員,均爲一年一聘,流動率及離職率高,司法院建議行政院重新檢視少輔會的主政機關,認爲應由具備輔導專業的機關擔任,或由行政院成立專案辦公室,確實保護兒少權益。

司法院針對成少共犯問題,今年4月24日發函各法院請於處理成少共犯案件時,強化與檢察機關聯繫與協調作業,考量移送前程序具有證據保全強制處分的特性,少年法官應更具積極性及機動性,採優勢證據原則,迅速裁量準駁。

少年事件處理法2023年修正上路,有偏差行爲但未觸法曝險少年由「行政輔導先行」,但成效受質疑。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今開制度檢討與策進公聽會。記者王宏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