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展國際大咖齊聚,解讀AI機器人全視角
「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及「臺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於8月20至23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一、二館登場。
數十場AI機器人論壇場場爆滿。 智動協會/提供
由臺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TAIROA)主辦,規劃數十場「AI機器人趨勢全解讀」論壇與專題活動,超過800位專家齊聚,議題涵蓋AI機器人技術突破、國際安全規範、人型機器人供應鏈、多足機器人研發、ROS開源社羣以及AI製造應用成果。與會廠商包含NVIDIA、Intel、Infineon、FANUC、Kawasaki、Rockwell Automation、ANYbotics、正崴、達明機器人、東元、盟英、新漢、宇隆等國內外重量級企業,展現跨國產業鏈最新動態。
在技術層面,NVIDIA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Tommy Wu指出,AI正邁入「物理AI」時代,透過數位雙生平臺Isaac Sim、人型機器人專案GR00T及模組化平臺 SoR,加速AI模型從模擬走向實體,提升落地效率與安全性。Intrinsic着重感知基礎模型與多機器人協同運動規劃,推動虛實同步。Intel工業解決方案資深總監Ricky Watts認爲,邊緣運算將成爲核心驅動力,開放生態與算力抽象化讓開發者專注應用價值。Infineon全球應用負責人Nenad Belancic補充,邊緣AI可降低九成以上能耗,並透過硬體信任根保障可靠性。
瑞士ANYbotics獨家DEMO。 智動協會/提供
論壇聚焦商業化挑戰。工研院副院長鬍竹生指出,專用型AI對製造業高精度需求更具實用性,將成爲主流。專家認爲雲端與邊緣互補:雲端適合模型訓練,邊緣支援即時反應與隱私保護,如何安全整合是關鍵。軟體工具不足、社會期待過高與使用習慣差異也是落地挑戰,新創須專注單一問題並與大企業合作。
智造安全議題重要。ISO TC299 WG3召集人Sungsoo RHIM解析新版ISO 10218:2025,強調 AI 決策存在不確定性,必須設計「確定性層」保障安全,標準將從機器人本體擴展至AI決策過程。
FANUC經理陳孟弘表示,AI應回答「是否節省時間」與「如何避免錯誤」,其協作機器人「接觸停止」即最後防線。川崎重工首席研究員Jun Yamaguchi認爲,人型與社會機器人將成爲未來十年焦點,安全包含心理信任,呼籲亞洲推動「ABBA」合作框架。
Rockwell Automation經理高永勳指出,工業安全應涵蓋整體系統,數位雙生可協助部署前安全驗證,須符合ISO 13849等國際規範。達明機器人處長葉孝益分享,已將AI與安全設計結合,因應新版ISO與歐盟《AI法案》。
臺灣產業鏈積極佈局人型機器人供應鏈。
東元電機技術長饒達仁表示,人型機器人仍面臨AI演進、成本與維護挑戰,但臺灣在機電整合、傳動元件與感測器供應鏈具優勢,預期2027年起將顯著成長。
盟英科技技術長陳士瑞指出,機器人關節正由工業伺服馬達進化爲高度整合驅動模組,如Tesla Optimus配置28組模組。
新漢協理林緯作補充,控制器正進化爲結合AI與感測的「機器人大腦」,須因應歐盟《機械法規》,帶動高效能安全控制器需求。
多足機器人領域全球市場持續成長,技術上結合大型生成式模型(如GPT-4),人型機器人展現「具身智慧」,能執行復雜動作並透過自然語言互動。臺灣積極打造國產四足機器人,結合在地完整供應鏈,利用NVIDIA超級電腦Taipei-1建立大規模模擬環境,同時訓練數千臺「機器狗」,在崎嶇地形學習站立、行走與跳躍,再將成果移植至實體,縮短開發週期並提升性能。本次展會亮點爲瑞士ANYbotics ANYmal 四足機器人首度在臺獨家DEMO,完整呈現工業級自主巡檢應用,展示多足機器人在產業場域潛力。
正崴精密工業總經理Freddy Kuo表示,AI降低開發門檻,誰能更快部署、收集數據與優化模型就能取得優勢。智炬科技總經理歐俋伶指出,AI與大數據推動製造業轉型,供應鏈與製程優化已有成果。新漢智能處長呂志濠分享,工業大數據與AI決策系統將交期回覆由22天縮短至3天,訂單達交率同步提升。
資策會賴柏榕博士展示「AI庫存戰情中心」,存貨週轉天數改善8.265%。金工中心吳閔楠與資策會賴奇易提出AI製程品質管制與品檢系統,成功預測良率並降低不良率。詠𬭎智能創辦人謝宗震博士以「零程式碼、零碳未來」展示AI在ESG節能減碳應用。益張實業經理黃育成分享轉型案例,顯示臺灣製造業AI已從概念走向量化成果。
生產線智慧化涵蓋六大領域:接單報價、設計研發、智慧排程、生產管理、智慧加工與監控。工研院G組揭示AI智慧排程與生產數據分析,提升流程效率與決策精準度。品凱實業、宇隆科技與先進實業代表分別分享接單報告、設計研發與生產管理導入AI的實效。光大企業、騰柏科技與閤中精機講者探討AI驅動的智慧加工、設備監控與客戶服務應用。
TAIROA理事長絲國一總結說,臺灣在晶片、製造與系統整合具優勢,應雙軌並進:一方面以AI強化既有應用,另一方面投入新硬體與人型機器人研發。
他強調,「AI與機器人的融合已是現在進行式,臺灣必須以安全爲前提,加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