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方程式”,解出寧夏就業新答案

寧夏日報記者 馬照剛

每日清晨6時,當石嘴山市惠農區的街巷還籠罩在薄霧中,劉娟娟的小吃鋪已飄出陣陣香氣。

一手極具“鍋氣”的烹飪絕活,正是劉娟娟在惠農區中式烹調師培訓班學到的“看家本領”。

“老師們不僅教技術,還講原理,從一道菜的選料、預處理到烹製、裝盤,講得明明白白。”劉娟娟學以致用,精心推出了幾款招牌美食,很快便收穫了顧客的好評。

“以前做飯憑感覺,現在懂了科學配比和標準化操作,菜品口味更好,回頭客也越來越多。”劉娟娟說,儘管每天天不亮就要起牀準備食材,但那份充實讓她幹勁十足。

無獨有偶,這樣的故事也發生在閆東林身上。今年,他在寧夏唯美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有限公司參加養老護理員初級培訓班後,順利來到銀川市興慶區新華街街道辦事處從事託管養老服務工作。“以前工作總是找不到方向,現在有了技能,不僅收入穩定,還能照顧社區老人,感覺自己挺有價值的。”閆東林感慨道。

任靜媛同樣通過技能培訓改寫人生軌跡。在寧夏聚美名職業培訓學校有限責任公司參加美甲師高級培訓班後,她開始經營一家美甲店,如今月收入4500元左右。“培訓時,老師從最基礎的指壓練習,到複雜的圖案繪製,一點點幫我打基礎。現在我能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特別有成就感。”任靜媛滿是感激。

近年來,寧夏緊緊圍繞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直擊“有活沒人幹”“有人沒活幹”的就業痛點,堅持技能培訓“標準化、精準化、體系化”方向,有效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全區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16萬人次,技能人才總量達155.7萬人次,高技能人才總量也達到17.43萬人次。

“爲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我們緊盯自治區‘六新六特六優+N’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需要,大力實施急需緊缺人才培育倍增計劃,發佈《急需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對36種職業(工種)補貼標準上浮20%。”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寧夏圍繞“技能+產業”賦能高質量發展,每年爲產業聚集區、工業園區對口輸送技能人才10餘萬人,助力企業轉型發展。

在閩寧協作背景下,寧夏全面推行的“技能+協作”模式,爲勞動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創新實施“1+1+1”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行“零學費、零雜費、零生活費”就學,讓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了學習技能的機會。柯玫瑰便是受益者之一,她在學校掌握電子商務專業技能後,順利入職福建電子廠,每月有可觀收入。“多虧了這項好政策,讓我有機會改變命運,現在靠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了。”柯玫瑰說。

此外,寧夏還積極打造“技能+品牌”,全方位提升技能人才的辨識度和市場競爭力。因地制宜打造“寧夏工匠”技能品牌,給予培育主體50萬元獎補。在特色勞務品牌培育方面,通過勞務協作、技能培訓、勞務品牌、返鄉創業“四輪驅動”,精心培育32個特色勞務品牌,帶動28.4萬人就業,這些響噹噹的勞務品牌,讓寧夏的勞動者在外就業時有了更強的底氣和優勢。

從鄉村到城市,從田間到車間,技能培訓點亮勞動者前行之路。如今,寧夏的技能培訓之路越走越寬廣,爲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寧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