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食品“吹哨人” 吹響安全“衝鋒號”

作者|黃鶴權

責編|李旭

正文共1664個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市場監管總局開發的“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於7月初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聚焦激活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吹哨人”機制,暢通從業者及關聯人員舉報食品安全違法線索的渠道,並與“全國12315平臺”形成聯動,致力於構建“全民參與、全程監督”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這一舉措的推出,無疑爲保障食品安全增添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食品行業鏈條長、環節多,從農田到餐桌,其間涉及種植養殖、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多個流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而一些違規添加、衛生隱患等問題,往往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僅依靠外部監管力量,很難全面洞察各個死角,將所有問題都及時發現並解決。在這種情況下,鼓勵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內部人員舉報違法行爲,充分發揮“吹哨人”作用,就顯得尤爲重要。

近年來,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企業內部員工舉報才得以曝光。比如2023年江蘇南通某酒店廚師在菜餚中摻入止瀉藥慶大黴素,正是另一名員工的勇敢舉報,才讓這種無良行徑大白於天下;2024年江西贛州一家雞排店存在諸多衛生安全隱患,也是內部員工的舉報爲監管部門提供了關鍵線索。這些案例充分表明,食品從業人員身處生產經營一線,對原料採購是否合規、加工製作過程是否衛生、儲存運輸條件是否達標等情況瞭如指掌,他們擁有比普通消費者和外部監管者更多的信息優勢。若能激發這一羣體主動參與監督的積極性,無疑將大大提高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的效率,爲企業整改和監管部門治理提供精準的方向。

然而,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讓食品行業內部人敢於“吹哨”並非易事。在現實中,不少內部人員即便知曉企業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卻因種種顧慮而選擇沉默。一方面,他們擔心舉報後會遭到企業的打擊報復,比如面臨被解除勞動合同、在工作中受到排擠刁難等風險,自身的生計和職業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內部存在複雜的利益關係,一些員工可能因利益牽連而不願“得罪”企業。因此,要想真正發揮內部“吹哨人”的作用,就必須從制度層面爲他們解除後顧之憂。

此次上線的“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在這方面作出了積極努力。該系統支持實名與匿名兩種舉報模式,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嚴格保護知情人信息,實行“全國統一接收、編碼、分派”的閉環管理機制,舉報人還能實時追蹤辦理進度。這一系列措施,從技術層面爲內部舉報人築牢了隱私保護的屏障,讓他們無需擔憂身份泄露帶來的不良後果。同時,國務院食安委發佈的《關於推動建立完善生產經營單位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的意見》明確規定,生產經營單位要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依據隱患大小給予報告人員不同程度的獎勵,對報告重大風險隱患等突出問題的予以重獎。這種獎勵機制的建立,不僅是對舉報者的一種肯定和鼓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他們因舉報可能遭受的損失,從而激發更多內部人員站出來揭露問題。

啓動舉報系統和建立獎勵機制只是第一步,後續的落實才是關鍵。監管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舉報信息的核查處理力度,確保每一條舉報線索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跟進,讓違法違規行爲無處遁形;對於打擊報復舉報人的企業和個人,必須依法予以嚴懲,形成強大的威懾力,讓意圖報復者不敢輕舉妄動。此外,還應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讓食品企業充分認識到員工舉報並非是對企業的“背叛”,而是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有利於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同時,也要讓社會公衆瞭解“內部吹哨人”對於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意義,營造全社會支持、鼓勵內部舉報的良好氛圍。

食品安全關乎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讓食品行業內部人敢於“吹哨”,是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舉措。通過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消除內部人員的顧慮,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再結合外部監管、羣衆監督、媒體監督等多種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食品安全監督網絡,定能讓人民羣衆吃得更加放心、安心,切實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