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後暴跌21%,AI算力神話要涼?
最近美股財報季簡直像坐過山車!業績好的直接飛天,不及預期的就跌穿地板,分化得讓人目瞪口呆。
今天就跟格隆匯研究院的讀者朋友們聊聊這個被稱作"英偉達親兒子"的狠角色——CoreWeave,畢竟它剛上演了一出"績後暴跌21%"的大戲,這波操作可把不少投資者整懵了!
先給不熟悉的朋友扒一扒這家公司的底細:
CoreWeave成立於2017年,仨創始人都是前華爾街精英,一開始搞加密貨幣挖礦,2019年果斷轉型做英偉達GPU算力租賃,現在已經是全球AI算力圈的頂流玩家。說它是"英偉達親兒子"可不是吹的——英偉達直接持股7%,給它開了無數綠燈,比如全球首家大規模商用最新的BlackwellGPU,部署了超25萬個英偉達高端GPU,連數據中心的技術都是英偉達獨家定製的,資源調配速度比亞馬遜、微軟那些老牌雲服務商快35倍,成本卻只要人家的20%!
客戶名單更是亮瞎眼:微軟一家就貢獻了2024年62%的營收,OpenAI更猛,直接簽了5年119億美元的大合同,加上金融、醫療圈的新客戶,這牌面在AI算力圈幾乎無人能及。也因此,我們格隆匯研究院在25年3月28日CoreWeave上市第一天就堅定看好它的後續表現,當時它的股價才只有不到40美元呢,6月份最高衝到187美元,短短3個月足足上漲了3倍還多!
可就是這麼個"天選之子",財報一出來就直接暴跌21%,這到底是咋回事?
熟悉格隆匯研究院的朋友都知道,我們看公司從來不止看表面風光:
這次CoreWeave的問題,說白了就是"賺得多,花得更瘋"——Q2營收12.13億美元,同比暴漲206%(雖然增速較Q1的420%有所緩和),遠超預期的10.8億美元,增長主要靠媒體、醫療保健、金融等行業對AI應用的需求激增;但盈利端拉胯,EPS爲-0.6美元,不及預期的-0.52美元,淨虧損從去年同期的510萬美元直接擴大到1.308億美元,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市場也因此擔憂:它到底能不能把收入增長真正轉化成利潤?
爲啥會這樣?說白了就是在瘋狂"AllinAI"!
爲了搶市場份額,公司砸錢建數據中心、買GPU,資本開支一季度比一季度猛,Q2直接幹到29億美元(環比增超10億美元),Q3計劃再花29-34億美元,全年更是維持200-23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指引(市場預期210.3億美元)。
更關鍵的是,成本和營收還存在"時間錯配"——籤合同前得先承擔數據中心租賃等成本,大規模擴產讓成本先於營收產生,短期內直接拉低了利潤率。比如Q2調整後營業利潤1.998億美元(同比+134%),利潤率16%;而Q3的調整後運營利潤指引只有1.6-1.9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1.92億美元,這就讓市場犯嘀咕了:這到底是短期擴張陣痛,還是賺錢能力真不行?
更讓投資者捏把汗的是,今晚盤後CoreWeave要迎來天量解禁!想想看,股價剛暴跌,又趕上大量股票解禁,這波壓力可不小。不少朋友可能會問:這是不是意味着AI算力的神話要破了?
別急,咱們得辯證着看。CoreWeave的"家底"其實還沒虛:
未完成訂單(RPO)高達301億美元,同比+86%,年初到現在直接翻倍!這裡面不僅包括與OpenAI的40億美元擴展合作(雙方總交易價值已達159億美元),還有新籤的兩家超大規模客戶(hyperscaler)訂單——其中一家在Q2簽署,已計入當期未完成訂單,另一家在Q3簽署,即將納入Q3數據。
技術上更是領先,全球首個大規模上線英偉達GB200NVL72系統,基於B200的實例已全面開放使用;還提交了史上最大規模MLPerfTrainingv5.0測試,規模比其他GB200提交大34倍,性能高4.5倍,硬實力擺在那。
戰略佈局也夠狠:
收購Weights&Biases補全AI工具鏈,還合作推出了MissionControl、W&BInference等三款產品,能提升基礎設施性能和計算透明度;
收購Conductor切入視覺特效市場,25年相關雲服務產品增長超4倍,還和AI視頻生成初創公司MoonValley簽了GB200系統的多年期合同;
擬議收購CoreScientific整合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預計能消除超100億美元租賃負債,27年全面達產後每年省5億美元,還能獲得約1.3吉瓦總電力容量(未來至少再擴1吉瓦)。
電力保障也在跟上,目前在用電力約470兆瓦,簽約電力新增600兆瓦後已達2.2吉瓦,目標是25年年底前擁有超過900兆瓦的有效電力;
數據中心擴張也沒停,宣佈了賓夕法尼亞州蘭開斯特(>60億美元)和新澤西州肯尼沃思(與BlueOwl合資,一期26年投用)的大型項目,後者還是250兆瓦的AI數據中心園區。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把大部分資本支出壓到了25Q4,管理層說這是早就計劃好的,而這些支出對應的GPU上線可用時間大概在26年初。結合微軟2024年貢獻了62%營收的背景,不難推測:這很可能是微軟早在25年初就規劃好了26年初的大批算力需求,至於是爲哪塊業務佈局,就值得細品了。
說白了,這公司現在就是在"燒錢換未來",賭的是AI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就像當年亞馬遜砸錢建雲服務,初期也不賺錢,但後來成了印鈔機。只不過現在市場情緒緊張,對"不賺錢"的容忍度變低了。
看到這裡,估計不少朋友心裡打起了算盤:這"英偉達親兒子"到底能不能抄底?天量解禁後會跌透還是反彈?AI算力的風口還在不在,後面該盯着哪些信號?
長期跟着格隆匯研究院的老朋友們都清楚,我們從2023年喊"抄底英偉達"開始,就沒錯過AI領域的每一波大機會。對於CoreWeave這種爭議性標的,我們早就做了深度拆解:
它的虧損是短期擴張導致的,還是商業模式有硬傷?
301億美元的未完成訂單,到底有多少能真正落地變現?
天量解禁後,資金會趁機抄底還是繼續跑路?
英偉達的"親兒子"光環,還能護它多久?
25Q4集中的資本開支,背後藏着哪些巨頭的算力佈局?
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想抓住AI算力回調後的潛在機會?現在就掃碼加入格隆匯研究院!我們不僅會幫你理清CoreWeave的投資邏輯,還會告訴你:
全球AI算力格局正在發生哪些變化?
除了美股,A股哪些公司能跟着喝到湯?
接下來該盯着哪些關鍵數據和信號?
別等行情起來了才追悔莫及,現在就跟上我們的節奏,一起在AI算力的浪潮裡撈到大魚!
注:文中所提到個股和題材板塊不構成任何推薦,僅爲覆盤和學習交流所用,投資決策需建立在自我獨立理性思考和專業研判之上,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