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AI算力主權 護國神山只是幻覺

牛津大學研究團隊近期發佈《AI算力主權》報告,強調AI時代真正的戰略資源,不再僅是製造晶片的能力,而是能否掌握三大關鍵要素:大型訓練級AI資料中心、雲端服務的自主性,以及AI加速器的設計與供應鏈主導權。表面看來臺灣似乎具備這三項條件,實則在覈心實力上明顯不足。

首先,臺灣目前僅有「推論級」的AI運算設施,尚欠缺支援大型語言模型所需的「訓練級」高階算力。其次,雖有本地雲端服務供應商,但全球AI訓練型公有云市場仍由亞馬遜、微軟、谷歌等美國巨頭所主導。最後,雖然臺積電AI晶片製造仍處領先,臺灣卻未能掌握AI加速器的設計與架構主導權,仍僅處於這方面的全球價值鏈生產端,而非決策核心。

根據該報告的比較框架,臺灣在AI算力主權的整體實力,不僅落後於日本、南韓、新加坡,甚至也不如印度與阿聯酋。換言之,臺灣雖擁有先進的晶片製造能力,卻尚未建構出自主可控的超級AI算力,更難在全球AI基礎建設的發展方向上發揮主導作用。值得警惕的是,晶片製造技術雖然目前領先,長期來看卻並非無可取代,若忽視其他關鍵基礎能力的培養,所謂「護國神山」的優勢終將難以爲繼。

近年臺灣雖有國網中心「晶創超級電腦」等AI超算平臺陸續啓用,搭載輝達高階晶片,且已能支援產學研界進行大型AI模型訓練,但在全球AI訓練型公有云資料中心的規模化、普及化與商業化程度上,仍與前述這些領先國家有些差距。

更值得警惕的是,AI資料中心的建設與運作,高度仰賴穩定且充足的能源供應。國際能源署預估,二○三○年前全球的AI資料中心用電量將倍增;臺灣長年面臨缺電、缺水問題,若無法建構低碳、穩定且具韌性的能源體系,將難以支撐AI產業長期發展。

要讓AI成爲未來臺灣的發展引擎,光靠「會做晶片」遠遠不夠;我們還需打造自己的AI工廠,也就是能在本地訓練與部署前沿AI模型的雲端基礎設施。這些關鍵平臺如今多掌握在美中兩大強權手中。臺灣若持續仰賴他國,不僅受限於他國技術標準與法規,還將暴露於地緣政治風險之中。

AI算力主權不只是科技競賽,更牽涉國安、經濟韌性與國際話語權;若無法自主掌握關鍵算力,臺灣將被迫在全球AI發展中扮演次要角色。如果說晶片製造是我們的護國神山,那麼AI算力主權,就是我們在未來AI時代的國運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