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政治橫行臺灣 民主火炬如何能長明不滅?
▲Taiwan Plus編輯部高階主管、英籍艾永青(Ed Moon)辭職離臺。(圖/翻攝substack/Ed Moon)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臺灣社會政治氛圍近年來急劇粗暴化,極端政治膨脹,理性溝通的空間不斷被壓縮,民主制度的基石面臨嚴峻挑戰。
曾任TaiwanPlus影音平臺高階主管、英籍記者Ed Moon(中文名艾永青)公開表述他離開臺灣的真正原因:政治干預新聞自由、極端政治勢力的滋擾與攻擊,讓他無法再相信臺灣社會的正常運作。他的發言深刻揭示出臺灣正面對的政治危機和社會撕裂。
理性對話空間被政治仇恨淹沒 民主健全運作的災難
Ed Moon在臺灣生活與工作逾十年,坦言TaiwanPlus新聞部門曾經遭遇來自政治層面的干預,例如新聞報導被要求刪除含有政治敏感詞句的內容,如將美國前總統川普稱爲「已定罪重犯」的報導被撤下,這種明顯的政治審查讓他感受到言論自由和新聞獨立正日益受限。
更讓他憂慮的是,臺灣政治局勢在「大罷免」事件中展露出極端對立,當中竟有激進人士借鑑納粹言論和標誌,推動仇恨政治,從政治人物、網紅到民衆層層擴散。
這股極端狂潮使Ed Moon及其家人遭受網路和實體騷擾攻擊,安全與尊嚴受到嚴重威脅,以致他不得不在今年7月毅然決然離開臺灣。
從Ed Moon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窺見極端政治如何纏繞與橫行社會,導致公共討論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論,理性與尊重的對話空間被政治仇恨所淹沒。這不但是新聞自由的危機,也是民主健全運作的災難。
受到當局政治干預及極端分子干擾的影響,已使臺灣媒體的新聞報導不能完全依據事實與專業,而須服從於政治力量的操控,政治上的溝通與折衷與相互妥協空間更不復存在。
「大罷免」是極端政治的典型事例,政治權力角力被包裝爲「反共護臺」的義舉,紅帽子滿天飛,政治制衡與在野勢力被歸結爲中共代理人。實際上是執政的民進黨在國會多數不足,推動這場大規模罷免行動,希望透過政治動員掌控局勢。
然而,過程中不惜動用輿論操控,利用「不投票就是不愛臺」、「反罷免派即是幫助中國」等極端言論,煽動羣衆衝突,使社會分裂加深,理性判斷空間遭到嚴重削弱。這種黑白分明的陣營對立,讓支持者與反對者間無法正常溝通,多元意見與民主監督被蓄意打壓。
極端政治的特質,除了拒絕妥協、敵我分明,往往伴隨着強烈的羣體認同和排他性思維,以激進或是語言暴力作爲手段打壓異己。這種現象並非臺灣偶發,而是全球多地政治極化的縮影。
從歐美到亞洲,許多國家在反全球化、經濟不平等加劇、社會價值多元衝突中,都見證極端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領導人崛起。臺灣的極端政治橫行正是這種大潮的其中一環。
在全球範圍內,以川普爲代表的民粹與強人政治興起,反映了部分民衆因感受到既有政治體制高度異化,而尋找激進領袖作爲情緒出口。這類領袖憑藉獨特的個性特質,如自戀、權力慾強烈、排斥異見、唯我獨尊,利用情緒操控和分裂論述,在國內外政策上引發劇烈震盪。
臺灣政治中的極端分子亦常以類似策略,激化羣衆情緒,操弄恐懼與仇恨,形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敵我分明局面。
▼「大罷免」是極端政治的典型事例,政治權力角力被包裝爲「反共護臺」的義舉,紅帽子滿天飛,政治制衡與在野勢力被歸結爲中共代理人。(圖/記者林敬旻攝)
Ed Moon的諍言 是對政治極端化的一面鏡子也是警鐘
民進黨作爲執政黨,面對政治急劇分裂的局勢,卻執著於政治鬥爭與權力爭奪。賴政府在經濟、民生、社會政策上的政績無法滿足大衆期待,於是更越陷越深於政治鬥爭的泥淖。某些政治手法透過挑起仇恨、鋪陳陰謀論、打壓異己,不但違反民主運作的基本規則,更嚴重侵蝕民衆的信任與支持基礎。
臺中市長盧秀燕直言,賴政府是「國家第四困境」,除關稅、匯率和能源外,政治亂象已成拖累國家發展的巨大障礙,實非過當指責。
面對這些脫軌亂象以及極端主義蔓延,臺灣社會亟需重建理性溝通文化和多元包容的政治生態。畢竟,民主不只是成敗與否的零和遊戲,而是透過妥協、尊重不同意見,累積共識實現社會進步。任何以排斥、打壓異見、強行動員羣衆的激烈手段,都無法真正解決政治分歧,只會導致更多分裂與矛盾。
執政當局應迴歸民主本質,避免以政治鬥爭取代有效施政,並假藉「團結」之名消弭政治矛盾。媒體與公民社會也應肩負起維護民主公共討論空間的責任,強化新聞自由保障,確保資訊多元與真實,並推動民主素養教育,幫助民衆認識極端政治的危害,培育理性判斷能力,是社會長遠發展的關鍵。
理性溝通空間的缺失會動搖整個社會民主機制的穩固。當新聞專業被政治操弄,當激烈的政治動員以敵我對立取代理性辯論,當公民意見被極端言論淹沒,民主的根基就遭受侵蝕,社會凝聚力受到重創。
Ed Moon的離開與諍言,是對臺灣政治極端化進程的一面鏡子,也是警鐘,提醒整個社會必須警惕,回頭重建理性、公平及包容。
臺灣作爲曾經的民主典範,歷經外部壓力與內部挑戰,經歷民主深化,面對當前的極端化政制發展,更應珍惜民主制度的理想與價值。唯有抵禦政治極端化,重建理性討論空間,才能在多元意見中凝聚共識,使民主之樹深植人心,臺灣才能穩健前行,不被政治仇恨吞噬。
人民、政黨領袖、媒體工作者與公民社會,都需將政治視野從狹隘的黨派之爭拔除,迴歸全民福祉與制度正義,拒絕仇恨與極端,才能真正守護住這塊土地的民主果實。
理性溝通空間的恢復,不讓政治激情與仇恨繼續主導政治,纔是戰勝極端政治侵擾的最有力武器,纔是實現社會和諧與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才能使臺灣的民主火炬長明不滅。
▼人民、政黨領袖、媒體工作者與公民社會,都需將政治視野從狹隘的黨派之爭拔除,迴歸全民福祉與制度正義,拒絕仇恨與極端。(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