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不能只剩下消滅政敵
(圖/本報系資料照)
我國憲政設計原本就存在極大的缺陷,但是起碼存在一些基本對民主的尊重與運作的共識,勉強都撐過來。這次同樣出現朝小野大的少數執政,卻因爲執政者缺乏民主素養加上執拗的性格,對社會少數羣體與不同意見進行追殺與獵巫,對在野政黨利用司法、媒體和羣衆給予全面性的打擊,這已經給臺灣政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
基於責任政治與定期改選的民主機制,避免無止盡的政治惡鬥,對民意代表進行罷免的國家也不多見。現在又以預算被在野黨阻擋爲由,展開掀桌式的大罷免,否定選舉結果,這已經接近憲政革命,造成國家混亂。不只如此,對於在野黨的反制罷免活動,民進黨政府竟然對活動人士與黨部進行搜索,製造寒蟬效應,這是繼收押民衆黨主席柯文哲後再度的對在野黨出手,試圖用行政與司法的手段改變政治生態,以滿足長期執政的私慾。
不只是對在野黨,民進黨及其側翼對民進黨內不同意見的黨內大老、同志也同樣不手軟,從林濁水、呂秀蓮到陳水扁只要不同於當權者的言論也同樣遭到圍剿。至此,臺灣政治淪爲權力鬥爭的競技場,完全忘記政治存在的目的與本質,臺灣政治的危機恐怕不只是威權復辟,而是體系的僵死與崩潰。
亞里斯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而政治的目的在提供人民美好的生活,增進「幸福感」。而當前臺灣的政治離這樣的目標卻漸行漸遠。臺灣面對川普重返白宮對全球政治經濟的衝擊,雙手奉上護國神山的半導體產業,對美國大開國門,至於臺灣產業的前景與市民生活卻一籌莫展。
政府失能,人民失望,賴清德政府的選擇不是兩岸和解、政黨休兵、尊重法治、廣開言路,而使從根本上除掉人民政治生活的正當運作與美好生活的想像,讓政治只剩下惡鬥與仇恨,並消滅政敵。
獨裁者最擅長的就是用民主的方式或口吻摧毀民主;最樂見的就是人民普遍對民主失望,對迫害噤聲。獨裁者用泥巴戰與烏賊戰,讓人民對政治感到迷惑,想要逃避。政治作爲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作爲實際改變生活的工具,特別是在民主社會中的參與與討論的公共性與開放性都被清除殆盡。所謂的民主政治就只剩下投票的形式和不堪聞問的扒糞、潑髒水以及作爲消費與宣泄的野臺戲,讓人掩耳避走,摀鼻繞道。如此從根本腐蝕政治的本質,排除正常健康的大衆參與,正好爲威權獨裁鋪路。
大罷免的明天過後,或許解決了朝小野大,臺灣的未來也將在激烈的社會撕裂與高漲的仇恨情緒中灰飛煙滅。當容不下異己、不讓對手有活路的全面獵殺,共善、共好的命運共同體就不可能存在。(作者爲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