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衝擊 臺中枇杷4成受損 江啓臣勘災籲加速救助
臺中市枇杷重鎮。(江啓臣服務處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臺中新社枇杷正值盛花期卻逢極端氣候,去年高溫影響授粉與結果,使產量大幅衰減,剩餘果實品質也受損,農民苦不堪言。立法院副院長江啓臣等人前往勘查,瞭解受災情況,並要求相關農政單位加速完成農損調查及認定,辦理受災農民申請現金救助,減少農民損失。
據統計,臺中枇杷生產面積共計619公頃,佔全國約7成,而新社地區種植面積最大、達414公頃。新社果樹產銷班第8班果農吳慶源表示,去年盛花期適逢氣候異常,高溫導致花朵乾燥,無法順利結果,今年產量大約減少4成,品質也大受影響。
江啓臣等人到場會勘。(江啓臣服務處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面對農友困境,江啓臣今日偕同市議員吳振嘉、農糧署、農改場、市府農業局、新社區公所、新社農會等單位實地勘查,第一時間聽取災損說明並給予關懷,瞭解受災情況,並要求相關農政單位加速完成農損調查及認定,辦理受災農民申請現金救助,同時強化氣候變遷的因應措施,讓臺灣農業能在極端天候下持續穩定發展。
江啓臣表示,枇杷生長時期若遇到極端氣候,開花授粉率大幅降低,結果率不佳,造成產量減少,影響市場供需。他強調,地方政府與中央應該儘速清查災損情形,從寬、從速、從簡認定,辦理農損救助。他同時呼籲農政單位提供必要的週轉金與補助,降低農友因一時產量衰減而陷入經濟困境的風險。
江啓臣說,目前已有部分農民嘗試加裝「噴霧降溫」等科技輔助系統,透過降低溫度來保護開花與結果。他要求農業部與相關單位儘快研究與評估設備效益,若可行應儘快在合適地區推廣,並協助農民申請相關補助,共同對抗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
「農業是我們的重要根基,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更要及時調整、迅速因應。」江啓臣強調,除了傳統颱風、豪雨所帶來的災損,近年來因氣候變遷而出現的極端溫差、缺水、高溫等威脅,逐漸成爲農業生產的主要難題。
他呼籲政府、研究機構與農民三方必須攜手努力,針對氣候變遷帶來的長期影響,研擬更具前瞻性的種植技術及因應對策。他也將持續關注與推動相關政策,期盼各界共同協力,讓農業在面對嚴峻的天候考驗時,依然能維持穩定發展。
市府農業局簡任技正林春良表示,現已勘查多處受災果園,初步統計枇杷約有四成以上受損。待此次與農糧署、農改場、農業局、區公所聯合會勘後,若確認損失率達到申請標準,市府將即刻彙整資料向農業部提出申請。
一旦農業部公告臺中市爲枇杷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地區,每公頃最高可獲10萬元救助金。此外,市府也依「臺中市農業災害復建補助作業要點」,加碼補助每公頃1萬元的生產資材費用,盼能減少農民損失並協助儘速復耕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