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市場價格戰加劇
圖╱中新社
近三年大陸餐飲人均消費情況
新聞提要■今年大陸火鍋人均消費價格持續下探,來到人民幣70元區間,企業利潤越攤越薄,火鍋產業陷入「高規模低利潤」困局。
大陸紅餐網報導,日前公佈的「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火鍋市場規模突破人民幣(下同)6,000億元,達6,175億元,成長5.6%,略高於整體餐飲規模。2025年將有望站上6,500億元大關。
另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大陸全國火鍋門市數超過49萬家,連鎖率28%,高於整體餐飲業23%的水準。這些數據都證明大陸火鍋市場火熱,規模仍在擴大。
但火熱的另一面,是難以忽視的「冰」。最直接的改變來自消費者,變得更理性。報告顯示,火鍋人均消費從2022年的86.7元,跌至2025年的77.1元,四年降幅達11%。
這也顯示市場正從「野蠻生長」邁入「理性調整」,規模擴張背後,是企業利潤越攤越薄、經營越來越難的現實。
就連大陸連鎖火鍋巴奴、臺資品牌湊湊這類中高端品牌,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價格戰」。數據顯示,巴奴人均從148元降至138元。而人均消費下滑,既是品牌主動降價,也反映消費者點單較爲謹慎的趨勢。
品牌突圍三大方向
面對產業困境,也有一些品牌積極探索,走出差異化路徑,這當中有幾個要訣。
一是CP值,不只是便宜,當消費者看緊錢包,值得比便宜更重要。例如海底撈近期推出副牌「舉高高」,59.9元實現100種單品無限吃,而且沒有隱形消費。熊喵來了則靠免費甜點、鴨血豆腐無限續、兒童餐免費等福利,把隱性價值轉化爲消費者感覺得到的性價比。
二是拒絕什麼都會,但什麼都不精。與其追求成爲火鍋市場裡的「六角形戰士」,不如找準自身在細分市場的定位,做到極致。例如先前定位平價火鍋的許府牛,今年進一步聚焦,提出要做「牛肉專家」。
產品方面,不僅將單品精簡到40種左右,重點強調牛肉產品的豐富性,還推出了傳世牛雜煲等特色套餐,七種不同部位牛雜由中央廚房完成清洗、切配後,送至門市用高壓鍋現場燉20分鐘以上,保證現做口感。
三是做「區域王者」,深耕本地市場。對許多品牌來說,與其全國撒網,不如區域深耕。區域品牌透過深度理解本地消費習慣、優化供應鏈效率、創新商業模式,在區域市場活得更從容。
例如深耕江西市場的季季紅火鍋,絕大部分門市都位於省內,開出超過340家店,光南昌就有逾150家,「蜂巢式擴張」帶來採購和配送的集約效應,食材成本壓至28%,人力成本控制在18%。分析認爲,細分賽道依然充滿機會,品牌也有機會做出特色和差異化。
下沉市場釋放潛力
此外,「下沉市場」(三四線以下城市)依然是火鍋品牌確定的成長之地。截至2025年5月,三線及以下城市火鍋門市佔比達52.3%,涵蓋超過7億人口,消費潛力持續釋放。
紅餐大數據顯示,圍辣小火鍋逾1,000家門市中,近8成位於下沉市場,靠高CP值快速搶佔縣域。即便是巴奴這類中高端品牌,其下沉門市經營利潤率也達到24.5%,高於一線城市的20.7%。
這也說明,下沉市場並非只認準「低價」,品質消費的需求同樣存在。對於已經在高線城市充分競爭的火鍋品牌而言,深耕下沉市場,不僅能緩解品牌在一、二線市場面臨的巨大內卷競爭壓力,也能透過有效經驗放大品牌優勢,在相對空白的低線城市乃至縣鄉市場,打開增長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