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新一輪AI大爆炸後,初創企業們的「殘酷衆生相」
文 | kiki
繼OpenAI甩出最新多模態大模型GPT-4o,谷歌發佈Gemini 1.5 Pro 的新版本後,按照國外科技大廠們的發佈會預告,接下來的一個月裡,硅谷已提前迎來新一輪的AI大爆炸。
無論是模型能力的升級,抑或是加速完成商業化落地,硅谷巨頭已陸續亮出自己的AI明牌,在2024年這一被視爲「大模型應用」的關鍵之年裡,爲自己搶佔更多的船票。
但在巨頭之下,一批曾經表現亮眼的AI初創企業正在面臨新的困境。裁員、出售、轉型......據The Information的報道,隨着底層通用大模型格局的基本落成,投資者的熱情正在轉向支持人形機器人等其他技術。與此同時,科技巨頭和生成式AI的早期贏家也正在加速掀起一場新浪潮,拉攏競爭對手或者直接收購他們。這是一種拉攏潛在競爭對手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種確保自身領先位置的戰略性行爲。
可以肯定的是,與去年相比,今年AI初創企業的統一動作都聚焦在了拼效率與拼賺錢上,誰能更快地找到落地方向,尋求增長,無疑能在更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儲備更多的彈藥。
在OpenAI們接連用一場場發佈會舉杯開香檳時,它的一些同行們卻在遭遇殘酷的生存危機。
從去年開始就負面新聞纏身的Stability AI 被曝出正在積極與潛在買家接觸,考慮出售來緩解資金短缺的問題。儘管Stability AI在重整之後,收入依舊在保持增長,但成本鴻溝卻在拉大。據瞭解,這家初創企業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不到500萬美元,但損失卻超過3000萬美元,這其中還沒算上此前欠雲廠商們的近1億美元的未付賬單。
與還在苦苦尋求賣身錢的Stability AI相比,有的AI初創企業已經被曝出和買家達成了初步出售協議。例如,核心團隊基本來自谷歌大腦、 DeepMind 和Meta 的 Reka AI 就正在和數據雲巨頭Snowflake 就可能的收購進行討論。Reka AI 截至目前已發佈了三款大模型產品, 包括21B 的Reka Flash 、 7B的Reka Edge 和新一代多模態模型Reka Core。
當然,更多的AI初創企業依舊通過最簡單的裁員,以節流的方式維持基本的生死線。 去年至今,包括Jasper、Deepgram、Tome 和Replit 等在內的AI明星初創企業均通過裁員維持增長。主打AI編程的Replit 創始人Amjad Masad 在發給員工的全員信中這樣表示:“通常情況下,在初創公司的這一階段,公司爲了給增長加油,會盡可能多地招聘員工,而不是裁員......但較小的團隊可以更專注,使我們能夠更快地行動,同時給我們實現自己潛力所需的空間。”
如果將時間線往前延伸,事實上,AI初創企業們早就已經在各尋出路了。不管是此前被微軟「變相收購」的AI初創企業 Inflection AI,還是稱永不賣廣告的AI搜索Perplexity 開始啓動廣告業務,抑或是Anthropic 任命Instagram 聯合創始人爲產品負責人,以爲了將Claude 帶給更廣泛的受衆......
種種跡象均在表明,無論是開源還是節流,在經歷了去年爆發式增長的AI初創企業們,儘管增長仍是第一要義,但考慮更多的是,如何用手中有限的資源實現看得見的增長。從這一點說,2024年,這種基於商業化的探索和競爭會更激烈。
據「硅基研究室」的觀察,相比2023年的商業化探索,目前AI初創企業的定價模式更加靈活,在商業化上也並不設限,目前基本可以概括爲以下三種模式:
一是,具備AI基座模型能力的,面向B、C、G不同客戶,提供按量收費服務。需要指出的是,儘管海外目前尚未有明顯的「價格戰」趨勢,但客戶出現了使用性價比更高的小模型的趨勢。據一位與Mistral有着合作伙伴關係的員工透露,該合作伙伴的絕大多數客戶正在使用較小的免費模型,不到10%的客戶使用參數最大的付費模型。
二是要通過AI賦能產品,通過推出新的功能,帶來需求擴容與價格的增長。
三是走科技巨頭們的老路,利用AI來收取廣告費用。
嘗試開拓更多元的商業模式,意味着AI初創企業正在卡位更多類型的用戶。紅杉在近期發佈的《AI 50: Companies of the Future》中的觀察也印證了上述觀點。
無論是OpenAI的ChatGPT,Anthropic 的Claude,還是DeepL、Notion 和Tome,此類主打生產力概念的AI應用均在迎合普通消費者、專業用戶和企業用戶的需求。圖像編輯器Photoroom、視頻生成應用Pika 和遊戲開發商Rosebud 也發現,創意軟件領域中消費者和專業用戶之間的界限正在模糊。
2、大廠拉攏獨角獸,獨角獸騎在獨角獸上
更嚴峻的生存危機的另一面,則是尋求退出的最佳時機。
越來越多的AI初創企業也在面臨一個現實的選擇題:是選擇財大氣粗的買家,還是繼續堅持自己的創業夢?
面向學術類寫作場景的AI教育初創企業Jenni AI,其創始人David Park 就面臨這樣的一個抉擇。Jenni AI曾用一年時間做到了500萬美金的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 年度經常性收入)。近日,他就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我們收到一些收購的請求。“這是一筆改變生活的金錢。”他在社交媒體上這樣寫道。
「硅基研究室」觀察發現,隨着底層基石大模型格局落定,硅谷人工智能的競逐也漸漸進入「大廠拉攏獨角獸,獨角獸騎在獨角獸上」的新階段。
大廠拉攏獨角獸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從微軟接連投資OpenAI、Mistral.AI,谷歌、亞馬遜押注 Anthropic就能看出。不過,比起直接的收購,這些科技巨頭們的統一動作是扶持。斯坦福大學長期研究科技巨頭的觀察家Mark Lemley和Matt Wansley在一篇研究論文中將這種動作比做「狡猾的企業柔道動作來削弱競爭對手」。
兩位學者認爲,當科技巨頭們的商業模式遭到創新的威脅時,他們會注重幫助具有前途的初創企業,佔據董事會的一席,爲這些初創企業注入大量現金並允許他們訪問自己選定的數據,同時科技巨頭們還可以代表他們去遊說政府,這被視爲一種看似仁慈的支持,但最終的結果是引導這些野心勃勃的初創企業遠離創新。
這種大廠拉攏獨角獸的行爲,究竟是否讓AI初創企業遠離創新,尚未有定論。過去,圍繞微軟和OpenAI之間的爭議也從未停止,例如此次OpenAI推出的最新多模態大模型GPT-4o,儘管demo效果令人驚豔,但也被外界視爲只是一次漸進式的革新。
不過,在更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一些AI初創企業對當下的「AI大爆炸」顯得尤爲冷靜。一位AI情感陪伴類產品創始人在看完近期硅谷科技巨頭髮佈會認爲,對創業公司來說,“好消息大於壞消息”。他認爲,多模態大模型GPT-4o的發佈,看到了OpenAI已經確定了新的交互方式,未來的GPT-5/6更像是能力的持續提升,對創業公司而言,嘗試繞開OpenAI的路線,提高商業化經驗,持續雕花,也未嘗不可。
從這一點說,好消息是更多的初創企業正在意識到賺錢越來越重要,但壞消息是,至少在AGI未到終局前,每一次的技術來襲,它們都勢必會經歷一場巨大的風浪。
參考資料:
1、Adam Rogers:Big Tech's inside job
2、The Information:Stability AI, Facing Cash Crunch, Discusses Sale
3、紅杉:AI 50: Companies of th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