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新型挖人大戰 正在硅谷製造一大堆“殭屍”初創公司

財聯社8月19日(編輯 史正丞)作爲AI時代帶來的顯著變革之一,美國科技巨頭正愈發青睞一種新興的收購方式——直接砸錢把初創公司的核心團隊挖走,而不是收購整間公司。

正因如此,明星AI創業公司創始人“突然跳槽”、員工“淚流滿面”的戲劇性場景,近1年來已經成爲了硅谷的日常。

意外晉升CEO 臺下的人都在哭

令這個現象進入公衆視野的案例,無疑是上個月谷歌挖走AI編程初創公司Windsurf核心團隊的交易。該公司曾與OpenAI 就潛在收購進行談判,但在7月11日谷歌宣佈達成一筆24億美元的技術許可交易,並帶走該公司的幾位創始人和頂級研究員。

隨後,作爲爲數不多仍在職的高管,商業主管Jeff Wang臨危受命,出人意料地成爲Windsurf新任臨時CEO。

Jeff Wang介紹稱,在隨後舉行的全員大會上,許多員工原本期待聽到公司被OpenAI收購的消息(這意味着許多員工有機會大賺一筆),很多人甚至滿懷期待地拍攝會議。

然後他們得知公司被谷歌挖了個底朝天的消息。

Jeff Wang回憶稱:“那真是非常、非常艱難的一天。很多人都在哭,情緒非常、非常激動。我有一半時間在安撫大家,因爲他們都有家庭,而現在變得一無所有。”

在“AI搶人大戰”的背景下,像Windsurf 這樣的故事正變得越來越多。Meta、谷歌、微軟和亞馬遜不斷豪擲重金,挖走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和核心研究人員,同時無需擔心監管機構的審查。雖然這些AI領軍人物能夠獲得鉅額回報,但投資者以及“剩餘的公司”將在一夜之間深陷不確定性。

Touring Capital的合夥人Samir Kumar表示,留下來的東西類似於“殭屍公司”,剩餘員工的前景是個大問題,坦白講整個組織已經被掏空了。

作爲類似的案例,微軟去年3月聘請了Inflection AI的創始人和多位員工。亞馬遜先是在去年6月挖走了Adept的創始人和核心人才,兩個月後又從Covariant挖走高層人才。谷歌去年8 月與Character.AI簽署了一項27億美元的授權協議,並聘用其創始人。

在一份聲明中,谷歌發言人表示,公司不同意將Character.AI或Windsurf描述爲“殭屍公司”的說法。

亞馬遜也表示,Covariant和Adept仍在獨立爲各自的客戶提供服務。同時由於亞馬遜與Covariant的許可協議並非獨家協議,Covariant可以自由將其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

據一名前員工透露,Covariant現在只剩下大約10%到15%的人手作爲“骨幹隊伍”,相當於一家“幽靈公司”。自從去年亞馬遜宣佈達成交易後,Covariant就未在其網站上發佈任何業務更新。

未知的未來

對於風投產業來說,資本邏輯也發生了根本變化:本該走上IPO或被高價收購的初創公司,正在被這類交易拆散,大部分現金最終流入創始人及其核心工程師的口袋。

就投資回報而言,Meta豪擲143億美元買下數據標註公司Scale AI 的49%股權倒是成了例外。作爲協議的一部分,公司首席執行官Alexandr Wang進入Meta,並負責領導“超級智能”實驗室。

Meta的數字只是在賬面上推高了數字。交易完成1個月後,Scale AI裁掉200名員工,約佔員工總數的14%。

Scale發言人 Joe Osborne強調,將Scale與其他那些公司相提並論,忽視了公司在收入表現、規模和交易結構上的重大差異。他強調,目前Scale擁有超過1000名員工,收入超過1億美元,客戶包括企業和政府機構。

對於Windsurf來說,在事件發生數日後,便宣佈接受Cognition的報價,出售知識產權、產品、商標、品牌和人才。據悉,這筆交易的總金額爲2.5億美元,還不到OpenAI最初洽談出價的10分之一。宣佈收購後三週,Cognition便推出了面向Windsurf員工的遣散費項目,同時表示表現不佳的員工同樣會被解僱。

目前Windsurf仍在Cognition內部保持獨立,但Jeff Wang坦誠,隨着團隊進一步整合,他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職位會是什麼。

一切的源頭

對於這種做法,美國監管機構並非不知情。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去年對微軟收購Inflection的交易以及亞馬遜挖角Adept員工一事展開了調查,但尚未公開任何結果。

事實上,科技巨頭這麼做,源頭正是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監管。

在拜登政府時期,Lina Khan領導的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多次出手阻止科技巨頭進行收購,併成功阻止英偉達收購Arm的鉅額交易。與此同時,歐洲監管機構去年成功阻止了亞馬遜計劃以13.4億美元收購 iRobot,還說服Adobe放棄以200億美元收購Figma。2022年,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迫使Meta出售此前以4億美元收購的Giphy。

正因如此,科技巨頭們纔會不約而同地採取“只挖核心人物”的做法,只爲避免觸發反壟斷審查。

風投機構Menlo Ventures合夥人馬特·墨菲表示,公司在表達上越來越直白:我們就買我們想要的,其他的都甩在後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