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亂象 業者、消費者全慘 外媒:輸美電子產品恐漲價

Tom’s Hardware網站報導,臺灣在全球PC與零組件市場扮演關鍵角色,這波新臺幣升值可能進一步提高出口至美國的電子產品價格。圖/本報資料照片

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在上週末暴漲,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在短短數日間出現30多年來最強一波升值,被投資經理人比喻爲「一兆分之一」的機率,恐在全球市場引發連鎖效應。外媒直指,臺幣升值可能提高出口至美國的電子產品價格。

MarketWatch網站引述SPI資產管理公司合夥人伊尼斯表示,這波新臺幣急升堪稱「19個標準差」事件,遠超出常見的匯率波動。在統計學上連「3個標準差」事件都極其罕見,而19個標準差的發生機率相當於一兆分之一。

Tom's Hardware網站報導,臺灣在全球PC與零組件市場扮演關鍵角色,這波新臺幣升值可能進一步提高出口至美國的電子產品價格。儘管臺灣大型電子製造商多半持有多元貨幣投資組合減輕匯率波動的衝擊,但若美元貶值10%的情況非短暫現象,將對企業獲利率帶來沉重壓力。

雖然臺灣半導體制造商的獲利率普遍偏高,具備緩衝空間,但有媒體引述全球最大IC封裝測試服務供應商日月光投控表示,每當新臺幣對美元升值1元,毛利率就會損失1.5個百分點。臺積電與聯電也可能面臨類似衝擊。

半導體及電子製造業外,壽險業也首當其衝。MarketWatch網站報導,臺灣壽險業持有總價約7,670億美元海外資產,這類典型的資產與負債錯配問題經常導致金融風險。多年來臺灣壽險公司將大量資產投入美元計價債券,但並未對匯率風險進行避險。

美國財政部資料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爲止臺灣是全球第10大美國公債持有國,持有總額約2,948億美元,另外還持有大量美元計價企業債與美國政府機構債券。臺灣壽險公司之所以未避險是因爲避險成本太高,但如今卻面臨重大風險,因爲已破產的矽谷銀行當時也未對大量持有的美債進行長期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