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科股份:面板“老三”的IPO“賭局”
高槓杆擴張背後的隱憂與挑戰。
文/每日財報 南黎
惠科股份的崛起堪稱中國面板行業的"逆襲樣本":從CRT顯示器代工起步,到躋身全球電視面板出貨量前三。然而,光環之下裂痕隱現——68.78%的資產負債率遠超行業均值15個百分點左右,129億元股權回購義務懸頂,三星等大客戶訂單波動加劇業績風險。
這家尚未上市的顯示面板巨頭,迅速崛起。如今惠科從創業板調整至主板IPO,擬募資85億元用於技術升級及償債,其成敗或將決定企業能否突破"三角"困局。
募資規模縮85億,
10億償債補充流動資金
當前,全球面板行業第一軍團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羣創等,其中,惠科是唯一一家還沒上市的企業。惠科股份曾於2022年在創業板塊提交過上市申請。根據此前的招股書顯示,惠科擬募集95億元。 2023年8月,惠科撤回了上市申請。時隔半年,惠科於2024年2月再次開啓上市輔導。直至2025年6月末,惠科股份的主板首發申請獲得深交所受理,但擬募資規模下降10億元至85億元。 其中,25億元用於長沙新型OLED研發升級項目、30億元用於長沙Oxide研發及產業化項目、20億元用於綿陽Mini-LED智能製造項目、1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
截至2024年末,惠科貨幣資金269.55億元看似充裕,但短期借款218.81億元已形成兌付壓力。
據悉,惠科股份面臨較高負債壓力,2024年末資產負債率達68.78%,超出行業均值約15個百分點。 主因是公司進入面板行業較晚,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產線。此前爲緩解資金壓力,公司與多地國資合資建廠並承諾回購股權,導致相關負債超百億。截至2024年末,其待收購股權及應付款項餘額達129.27億元。 該策略雖解決短期資金需求,卻累積形成鉅額回購義務。此次IPO計劃募資10億元用於償貸及補充流動資金。
不過,《每日財報》也注意到2024年,惠科股份分紅2億元,因此此次鉅額融資哪來還債備受市場質疑。
境外收入佔五成,
大客戶穩定性待考
惠科股份成立於2001年,早期以模組代工起家,主要業務是組裝CRT顯示器,但惠科敏銳察覺到液晶替代CRT的趨勢。
隨後,惠科逐步向液晶面板製造延伸。憑藉技術實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場靈活性,惠科在液晶顯示領域站穩腳跟。目前,公司已與三星、LG、小米、海信、TCL、海爾、聯想惠普、戴爾、宏碁、VESTEL、創維、長虹、冠捷、微星科技等知名品牌建立合作關係。
本次惠科股份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報告期),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1.34億元、357.97億元、403.1億元,淨利潤-14.28億元、25.66億元、33.39億元,扣非淨利潤-33.4億元、14.33億元、25.89億元。
一直以來,惠科股份一半收入均來自境外。三星、LG等客戶一直爲公司前五大客戶。2022年至2024年,公司境外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爲152.69億元、186.38億元、196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爲58.18%、53.53%、49.92%。
除了境外收入佔比五成左右,惠科股份還面臨高庫存、高負債、被砍單等問題。
Wind數據顯示,公司的存貨由2019年的18.5億元上漲至2024年的63.69億元。存貨跌價準備的比例分別爲 21.32%、5.73%和 4.09%。如果面板價格持續走低,惠科股份將面臨很大的存貨減值風險。
另外,客戶依賴症可能引發業績變數。公司大客戶三星客戶銷售額由2023年的42億驟降至2024年的26億元水平。此前提交招股書顯示,三星銷售額也曾出現驟降情形。2022年上半年,三星與LG訂單額同比驟降68.8%和70.2%,直接導致全年業績波動。
“老三”光環有裂痕
若按2024年度電視面板、顯示器面板、智能手機面板的出貨面積計,惠科股份分列全球第三名、第四名、第三名。惠科股份也被認爲是全球面板行業“老三”。
當前,惠科雖位居行業第三,但其市場地位並不穩固。第三方數據顯示,2024年京東方以25.2%的出貨量市佔率穩居龍頭,TCL華星以20.3%緊隨其後,惠科雖佔15.2%卻與前兩者差距持續擴大。甚至常被羣創等競爭對手在月度出貨量上超越。
這種危機源於雙重擠壓:市場端,全球液晶面板業已步入成熟期,2023年產能增速跌破5%,價格持續承壓迫使惠科依賴中低端產品維持盈利,但單一技術路線難撐未來增長。
技術端,新型顯示技術卡位戰白熱化:東方高世代OLED量產在即,TCL華星印刷OLED已商用,惠科佈局明顯滯後。MLED領域面臨三星、友達及三安光電等數十家企業的紅海混戰,而在電子紙賽道被元太科技壟斷90%供應鏈。
惠科在OLED/MLED/電子紙等下一代技術積累薄弱,存在掉隊風險。爲扭轉被動局面,其正加速突破與JDI合作建設eLEAP OLED產線,並聯合元太科技攻堅大尺寸電子紙量產技術,劍指高端商顯市場。
但技術突圍需要持續輸血,而惠科的擴張模式已顯疲態。惠科的擴張依賴多地政府"明股實債"輸血,超400億元面板基地投資形成隱性債務。以長沙G8.6代線爲例,國資持股51%且惠科承諾三年溢價回購,此類義務雖未入表卻構成剛性兌付。
其賭局或迎來終局時刻:若IPO成功可暫緩129億回購壓力,併爲OLED/Mini-LED研發續命;一旦失敗,高庫存、高負債與技術掉隊構成的"死亡三角"恐觸發系統性風險。
丨每財網&每日財報聲明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表達的信息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刪。
內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電話:010-64607577
手機(微信):15650787695
投資者交流羣:公號內留言微信號,由羣主添加入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