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專欄-關稅戰》WTO爭端解決機制弱化 臺灣須即時應變

此外,貿易爭端引起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可能會擾亂供應鏈,導致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延遲和成本增加。這進一步侵蝕了利潤率,並阻礙臺商在創新和擴展方面的投資能力。

報復性關稅還可能對臺灣與實施關稅國家的外交和貿易關係造成壓力,進而產生長期的經濟影響。臺商需要重新評估市場策略,包括將重點轉向其他地區或投資於當地生產設施以繞過關稅。這些策略的轉變需要大量的資本和時間,並且不一定能夠完全抵消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

報復性關稅對中小企業的打擊會更嚴重,因爲中小型臺商通常資源有限,應對成本增加和市場變化的能力也較弱,這可能導致部分臺商被迫縮減規模或甚至退出市場,進一步削弱臺灣的經濟活力。

當前臺灣企業必須重新思考整體營運策略,避免關鍵供應鏈、特別是半導體及AI供應鏈過度依賴任何一國。對以出口爲主的臺灣企業而言,未來四年會是供應鏈彈性的重大考驗。對等關稅下,徵收對象不再限於大陸,且不排除其他國家對美國產品啓動系列報復措施,臺灣企業將難以避免被捲入貿易戰。

WTO爭端解決機制自1995年成立以來,在解決成員國間貿易糾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近年此機制面臨嚴峻的挑戰,爭端解決機制功能也嚴重弱化;由歐盟等WTO成員國主導的MPIA旨在爲參與國間的爭端提供臨時的上訴機制,但目前只有53個國家和地區加入,且不包括美國和印度等重要經濟體。

面對川普2.0將帶來系列新挑戰,短期臺灣企業需要建立即時監測政策變化體系,由專業的團隊負責掌握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政策方向,支援公司決策;企業也需要建立緊急應變小組,由供應鏈管理、財務、法務、風控、業務、行銷等部門密切合作訂定因應貿易戰、科技戰,及其他地緣政治事件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臺灣企業不能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應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地區的生產基地或供應鏈。中長期而言,臺灣企業需要考慮如何有效管理海外業務及海外子公司與員工,全球營運配置較複雜的集團可研擬設立第二總部的可行性。

臺灣企業要在嚴峻的關稅政策下存活,必須加大研發投入,開發高附加價值的新產品,唯有透過技術升級,提升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纔有可能維持在美國及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