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出手救英特爾 陸行之揭五大可能後果:川普政府先爽賺50%
輝達入股救援,讓英特爾股價華麗轉身。(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輝達(Nvidia)豪砸50億美元(約新臺幣1500億元)入股英特爾,引發市場震撼。外媒分析指出,輝達未來可能將部分訂單轉向英特爾,對臺積電形成潛在挑戰。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則點出,這筆投資對超微(AMD)的衝擊最大。雖然英特爾仍有不少結構性問題待解決,但股價已率先華麗翻身。接下來市場焦點在於:下一個政策扶持的「寵兒」會是誰?又會有哪些新金主願意進場「救援」英特爾?
陸行之在臉書發文分析,自從美國政府入股9.9%英特爾以來,公司雖然仍缺乏真正的「殺手級產品」來拉擡銷售,晶圓製造業也亟需提升良率與產能利用率以縮減虧損,營運成本面則仰賴大規模裁員來逐步改善,這些都需要時間發酵。但在短期內,英特爾股價已經翻轉,美國政府的投資帳面上已獲利近5成。不過,他提醒,未來值得關注的重點是,還會有哪股外部或內部力量出手,持續挹注資金與資源。
他並點出,川普政府「食髓知味」之後,外界不免猜測,下一家被列爲政策扶持寵兒的企業會是誰?又有誰會願意跟進出錢,共襄盛舉救助英特爾?針對此次50億美元投資案,整理出五大影響:
一、資金面補血
這筆50億美元投資,每股23.28美元,共取得2億1477萬股,約4.9%持股。他推測應是發行新股,稀釋後持股比例降至4.7%。若再加上美國政府投入的88.7億美元與軟銀的20億美元,總計158.7億美元。對於目前每季虧損超過20億美元的英特爾來說,至少能夠「多燒兩年」以爭取改善體質的時間,不無小補。
二、數據中心合作
未來英特爾將替輝達製造客製化數據中心用x86 CPU,並整合進Nvidia的AI架構,應該由英特爾晶圓廠製造(所謂的「Intel 製造」,如果部分dies委由臺積電代工,是否仍能算在Intel 製造之內)。至於由誰來主導設計?外界推測可能是基於Intel CPU IP,由輝達進行改造,預計至少要1至2年後纔有機會量產。
三、AI PC佈局
在個人電腦領域,英特爾計劃推出整合x86 CPU與RTX GPU的SoC chiplets,鎖定中低階AI PC市場。這類產品的對手包括AMD與蘋果,因爲他們也具備獨立設計能力。整體看來,數據中心合作由輝達主導,而中低階AI PC領域則更偏向英特爾主導。
四、對AMD的衝擊
輝達與英特爾合作,對蘇姿豐領軍的AMD無疑壓力最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消息曝光後AMD股價雖然一度下跌,最終仍收斂跌幅,不到1%。顯示市場可能早已消化輝達將推自有Grace+Blackwell、Vera ARM CPU+Rubin等方案的事實。此外,亞馬遜、谷歌、Meta等雲端巨頭也都自行設計ASIC,並可搭配自家ARM CPU、AMD或英特爾的x86 CPU,因此這次合作對他們影響有限。
五、供應鏈隱憂
最後是SoC chiplets的供應鏈挑戰。這類產品需要大型ABF載板支撐,但若設計變動頻繁,可能導致載板廠投資後卻無法回收。此外,未來這類chiplets產品是否仍採用插槽(Sockets)模式,也將影響整體設計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