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中國AI人才橫掃硅谷 美國打壓等於自廢武功

5月20日消息,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指出:“中國AI研究人員的專業水準處於全球第一梯隊,美國企業爭奪這些人才完全符合市場邏輯。”

“必須承認,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員和科學家已具備全球競爭力。”黃仁勳在接受採訪時特別強調,“他們不應被定義爲‘中國級’研究者,而是真正的世界級戰略人才。 走訪Anthropic、OpenAI或DeepMind實驗室時,你會發現大量核心崗位都有中國研究者的身影。這種人才流動符合行業規律,他們的突破性成果完全在預期之內。”

談及中國AI產業整體發展,黃仁勳用“具有戰略價值”作爲評價:“以DeepSeek、Manus爲代表的中國企業模型,正在構建有別於美國體系的技術路徑。”

針對技術評價標準,他直言:“客觀來看,DeepSeek的技術成就是行業標杆級的存在。 任何低於這個認知的評價,都反映出對技術演進規律的誤解,我無法認同這種判斷。”

關於行業競爭格局,這位芯片巨頭掌門人表示:“良性競爭是驅動技術迭代的核心動能,既適用於企業微觀創新,也作用於國家宏觀戰略。我們始終預見中國將持續深度參與技術範式演進,華爲這類世界級科技企業的存在就是明證。”

黃仁勳指出:“當美國企業缺乏必要技術工具時,過度競爭可能適得其反。 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的建設本就充滿挑戰,限制性監管將進一步制約發展空間。”他重點批評原定5月15日生效的《人工智能擴散規則》(Intelligence Diffusion Rule)——這項拜登時期的政策試圖限制美國AI芯片出口。

“不能僅通過制定《擴散規則》來保護某個技術層級,卻犧牲整個生態系統,這種邏輯完全站不住腳。”他強調,“在國際競爭對手已迎頭趕上的時刻限制美國技術,這明顯違揹我們的預判軌跡。”

隨着白宮在5月12日(政策生效前三日)撤銷該規則,黃仁勳評價道:“將AI技術擴散曲解爲限制他國獲取美國技術的手段,這屬於根本性戰略誤判。真正的戰略應是在美國技術尚未過時之際,加速其全球部署。若目標是保持領先,《擴散規則》的實施效果恰恰背道而馳。”

關於市場競爭,他主張雙向參與,美國企業也應該積極投身中國市場:“從計算基礎設施和架構設計的專業視角出發,放棄聚集全球50%開發者的中國市場毫無合理性。美國企業應獲准通過參與中國市場平衡貿易逆差,在爲美國創造稅收與就業的同時,保持技術競爭力。”(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