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全球AI研究人員半數是中國人 美勿幻想AI能速勝中國
中美AI技術的差距很小,這方面中國的進展並不落後於美國,中國的AI進展很快,全球研究AI的專業人員有半數是中國人。(圖/
輝達CEO黃仁勳在美國華盛頓一場技術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表示,中美在人工智慧發展領域的水準非常近。他說,「中國意志堅定、能力超羣,全球一半的人工智慧領域研究人員都是中國人,而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是一場持久戰,無法很快就獲勝。」
美國媒體《商業標準》報導指出,黃仁勳在華盛頓特區一項會議上說,中美之間的差距很小,中國在人工智慧的進展並不落後於美國,因爲他們擁有像華爲這種強大的科技公司。這幾年華爲針對中國市場開發自研的AI晶片,取得了巨大進步。
他表示,希望美國政府改變限制人工智慧技術出口的法規,以便於美國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AI發展的機遇。他表示:「我們需要加速美國人工智慧技術在全世界的傳播,政府的政策和鼓勵確實需要支援這一點。」
去年黃仁勳曾表示,歐盟在人工智慧投資方面遠遠落後於美國和中國,他建議歐盟必須加快AI發展的腳步,因爲「每個國家都意識到數據是國家重要的資源」。
黃仁勳說,中國正在成長爲一個強大的技術競爭對手,像華爲這種以電信業起家的科技巨頭已經擴展到可以設計自己的人工智慧晶片。中國有能力在許多場合趕上晶片技術,由於美國及其盟國的出口限制,中國已投入大量資源來支撐該行業。
美國智庫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本土的人工智慧人才可能會對美國的技術主導地位構成威脅。中國已經爲AI人才建立了強大的內部渠道,像DeepSeek的研究團隊,大多數成員都在中國大陸接受教育和訓練。雖然仍有約25%的DeepSeek研究人員在美國獲得了專業經驗,但其中有大多數人回到中國。調查結果顯示,這種人才流動導致知識的單向轉移,從而增強了中國的AI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