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奎博專欄》臺灣參與聯合國的四座大山

賴清德主政兩岸關係緊繃,「臺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等提案在聯合國主要機構與專門機構中的情況看來仍希望渺茫。(美聯社)

第80屆聯合國大會在9月上旬開議,「臺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體系」案隨着總辯論在同月23日登場。

但各界更注意的是,作爲「非會員觀察員國」的巴勒斯坦在「紐約宣言」決議案(有關實現以巴「兩國方案」路線圖),從193個會員國手中得到142張贊成票,以色列、美國等10國反對,另有12國棄權。

約莫同時,法、比、澳、加、葡、英等至少10個西方國家已正式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在193個聯合國會員國中,已有157國(超過8成)承認巴勒斯坦國。但巴勒斯坦國能否成爲正式會員國,仍卡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因爲常任理事國美國一票否決,即使後來聯大對此投出了壓倒性的支持票數。

巴勒斯坦雖未能通過安理會推薦,但從2023年10月開始的「加薩戰爭」,殘破的家園和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處統計逾5.5萬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的數字,絕對幫助它獲得更多國家的法律或政治承認。

巴勒斯坦的例子,應可跟中華民國在1990年代初期後的作法做個簡單比較。

從李登輝開始的聯合國相關外交宣傳,使用的文字語言顯有不同,代表着歷任政府對於國家的態度與立場。

李登輝以「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爲名義,數次被拒於聯合國門外。陳水扁則於2007年7月改向聯合國秘書處遞交以臺灣爲名加入聯合國的申請書,隔年更以民進黨領銜提出「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案,但兩者都闖關失敗。

馬英九上任後旋即扭轉陳水扁背離中華民國憲法的政策,改以「中華民國二千三百萬人民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活動」爲主訴求,在兩岸政府有政治溝通基礎(或稱「九二共識」)的重要前提下,終以觀察員身分回到世界衛生大會、以主席賓客身分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且中共當局不表反對。

蔡英文則微調文字,幾乎都以臺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系統,但因爲她的漸進式臺獨主張,所以跟中共領導人的互信付之闕如,中共當局又開始強力阻擋相關提案。

現在賴清德主政,兩岸關係緊繃依舊,「臺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等提案在聯合國主要機構與專門機構中的情況看來仍希望渺茫。

中華民國外交空間遭到中共當局圍堵已非一朝一夕,目前邦交國僅剩12個,其中絕大多數均願意爲我在聯合國的「有意義參與」正式提案。少數西方國家願在聯合國相關場域呼籲不應排除臺灣參與,但與巴勒斯坦所形成的政治氛圍相比仍有極大差距。

在臺灣,幾乎無人希望兩岸陷入戰火,讓臺灣「賣慘」,在聯合國內獲得更多對於「有意義參與」案的支持,甚至爭取國家承認。所以,既然「武戲」不能(敢)演,只能繼續演「文戲」,亦即靠聯合國大會或專門機構的同意以某種身分適時參與,或者直接闖關以取得正式會員國資格。

無論是何種情境,賴政府都會有四道大山擋在前面,有幾道還幾乎翻不過去。

第一道是在內部以何種名義及身分「重返」或「加入」聯合國系,因爲想以臺灣名義會面臨到國家定位和臺獨問題,多國恐不予以支持。

第二道是聯合國秘書處或相關機構秘書處會否收件。過去經驗是,兩岸關係不睦便不容樂觀。

若是申請「重返」或「加入」,第三道就是安理會的推薦,需要總票數15票裡的9票,且5個常任理事國均同意。

第四道則是聯合國大會或相關機構大會的審覈或同意,以前者爲例,需要3分之2的票數才過關。

現實條件與他國經驗擺在眼前,無論賴政府想採取哪一條路,凝聚內部共識、爭取國際支持、維繫兩岸關係,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國際事務學院全球及區域風險評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