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號子|以信用爲帆,助力企業輕裝上陣

黃河號子|以信用爲帆,助力企業輕裝上陣

北青網

山西省近日出臺《經營主體以專項信用報告替代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實施方案》,明確自9月1日起試行“一份信用報告代替一摞證明”的新機制。這項改革,不僅是政務服務流程的重構,更是政府治理理念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生動實踐。

減負提效,重塑政務服務嶄新生態。過去,企業爲開具各類證明常常奔波於多部門之間,“一摞證明”背後是行政資源的重複消耗與市場主體的時間成本。此次改革將40個領域的違法違規記錄整合爲“一份信用報告”,實現“一網通查”,既減輕了企業負擔,也提升了行政效率。

信用修復,構建包容審慎監管體系。方案中信用修復機制的完善值得關注。已修復的違法違規記錄在報告中標明,既維護了法律的剛性約束,又給予市場主體改過自新的機會。有助於構建起“失信可修復、信用可增值”的監管閉環,激勵企業主動糾錯、重塑信用,爲市場活力注入新動能。

全域覆蓋,織密全週期服務網絡。從金融領域的融資到商務場景的招投標,從行政審批到評優評先,方案的應用場景實現了企業全生命週期的無縫覆蓋;從發展改革、市場監管等核心政務領域,延伸至消防救援、公積金等民生服務環節,40個實施領域形成了全維度的信用監管網絡。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暫未覆蓋的領域,方案提出支持信用主體主動承諾,既保證了改革的靈活性,又以“虛假承諾即退出”的約束機制守住了信用底線,讓改革紅利輻射至更多市場角落。

從“一摞證明”到“一份報告”,從“反覆跑腿”到“一網通辦”,這場信用賦能的改革不僅是流程的簡化,更是治理邏輯的重構。當信用成爲市場準入的通行證,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營商環境的優化,更是地區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步。期待山西能夠持續優化政策,真正釋放紅利,讓這一改革舉措成爲山西高質量發展的“信用引擎”。

(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