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近觀歐洲籌劃如何“重返AI賽場”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派記者 尚凱元】編者的話:在全球人工智能(AI)競賽浪潮中,歐洲正試圖擺脫“陪跑者”的角色。當美國主導技術創新、中國在應用和市場規模上迅速崛起時,歐洲卻因監管繁瑣、市場分散和投入不足,在AI領域處於相對被動的位置。2月10日至11日,AI行動峰會在法國巴黎舉行,法國總統馬克龍發出歐洲“重返AI賽場”的戰略動員。峰會期間,《環球時報》駐法國特派記者在中方邊會和周邊活動現場進行報道,對AI企業界人士和學者專家進行採訪。一方面,記者看到歐洲爲構建競爭優勢,在投資、AI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多措並舉。但另一方面,在美國深度影響歐洲AI發展以及領域內競爭意識強於合作意願的複雜現實面前,歐洲尋求塑造“第三極力量”的努力仍受到質疑。
“我們大多數時候行動太慢”
近兩年,歐洲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相較於美國和中國略顯落後。但在巴黎AI行動峰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發出響亮的號召:“歐洲正在重返賽場!”在不少與會者和媒體看來,這次峰會像是歐洲在AI領域的“覺醒時刻”,它不僅僅是一場技術峰會,更是一次戰略動員,宣告不甘於在AI競爭中落後,而是要在全球舞臺上奪回一席之地。
馬克龍直言:“我們大多數時候行動太慢。”這反映了歐洲政界的“AI焦慮”,也透露出歐洲企業界和投資者的普遍擔憂。爲加速歐洲的AI發展,60多家大型企業在峰會期間簽署了“歐盟AI冠軍倡議”,呼籲大幅簡化歐盟AI監管框架,推動歐洲成爲全球AI領域領導者。
面對這一呼聲,向來注重經濟改革的馬克龍迅速做出迴應,承諾歐洲將大刀闊斧推進改革,減少繁文縟節,與世界主要科技強國保持同步。他還提出一項“巴黎聖母院計劃”——借鑑巴黎聖母院大火後重建的方式,對AI基礎設施建設採取特殊政策,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建設週期。“我們已經向世界證明了,只要設定明確的時間表,我們就能完成任務。”他這樣說道。與此同時,歐盟委員會負責技術主權等事務的執行副主席漢娜·維爾庫寧也表示,歐盟正在優化AI監管規則,爲技術創新鬆綁。
《環球時報》記者在法國活動現場感受到的氛圍則更多是積極和樂觀的。不少歐洲領導人認爲,全球AI競賽纔剛剛開始,歐洲仍有機會迎頭趕上。比如,在峰會前夕,法國推出了自主研發的AI聊天機器人Le Chat,它由法國AI初創公司Mistral開發,同DeepSeek一樣使用開源模型,上線幾天後就成爲法國下載量最高的iOS應用。雖然這款應用在歐洲其他國家範圍內的知名度不如法國,但還是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歐洲在這一領域的技術潛力。
這種信心在11日於巴黎F站舉辦的“AI商業日”上得到了進一步體現。F站位於巴黎13區,是全球最大的初創企業孵化器之一,專注於科技、人工智能和創新領域。自2017年成立以來,這裡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環球時報》記者來到“AI商業日”活動現場,看到F站匯聚了衆多法國AI初創公司以及投資該領域的跨國企業,現場人羣摩肩接踵。數據顯示,近年來,法國AI創業活動異常活躍,目前已有超過750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創造了約3.5萬個工作崗位。
歐洲正在多措並舉提升自身在AI領域的競爭力。在投資方面,馬克龍在峰會上宣佈了法國版的“星際之門”AI基礎設施計劃,法國將在未來幾年內在AI領域投資1090億歐元,推動本土企業創新。相關投資將來自阿聯酋、美國和加拿大的投資基金以及法國公司。儘管該計劃投資力度遠不及美國投資額達5000億美元的原版“星際之門”計劃,但仍然稱得上是全球範圍內的一項重磅投資。
本次峰會開始前,法國已與阿聯酋達成建設大型AI園區的協議,投資規模可能達300億至500億歐元。法、阿兩國發表聯合聲明稱:“兩國領導人表達了在AI領域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的願望,並致力於探索在支持AI價值鏈發展的項目和投資方面的合作。”
此外,本次峰會上還成立了一家名爲Current AI的基金會,旨在開展公益性項目,包括爲AI發展提供高質量數據等。該基金會的初始投資規模爲4億美元,部分資金來自法國政府,計劃在5年內籌集到25億美元。
雖然相關承諾和計劃雄心勃勃,但市場上的質疑聲也在峰會閉幕之後隨之而來。2024年,法國因提前舉行國會選舉,導致國內政治格局持續動盪,政府內部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削弱了企業界的投資信心。
與此同時,在歐洲AI發展倚仗的另一大支柱——德國,經濟增長疲軟和能源危機讓投資者愈發謹慎。此外,2025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的臨近進一步加劇了政策的不確定性。而從外部來看,整個歐洲正在爲俄烏危機的解決方案焦頭爛額,安全和防務問題佔據議程核心。面對內憂外患,歐洲的AI競賽正處於關鍵拐點。多家法國媒體認爲,歐洲能否在AI領域成功突圍,恐怕僅僅靠口號還不能給出答案。
“法國人會優先使用本土平臺”
在AI全球競賽中,歐洲正努力塑造獨立於中美的“第三極力量”。法國負責人工智能與數字事務的部長級代表克拉拉·沙帕在巴黎人工智能峰會上強調,歐洲不僅要在技術上競爭,更要在價值觀和文明模式上探索獨立道路。在她看來,AI的發展不僅關乎經濟利益,還涉及民主、倫理和政治自主權。
有與會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AI的未來已不僅僅是技術的競爭,還是地緣政治的延續。作爲傳統盟友,歐洲長期以來對美國科技影響力幾乎毫不設防,但在過去幾十年中,也嚐到了美國科技霸權的苦頭。歐洲的互聯網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深受美國影響,從搜索引擎、社交媒體到雲計算,美企在各個環節都佔據主導,使得歐洲在科技自主性上難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歐洲願意繼續扮演“跟隨者”的角色。近年來,歐盟開始加強科技主權建設,試圖減少對美國產業鏈的依賴,同時對美國科技公司的壟斷行爲和數據獲取加強監管,儘管這一監管思路現在因爲影響創新速度、使得歐洲在全球技術競爭中落後而受到批評。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峰會上明確表態,美國不會接受過度監管,而是要確保AI創新不受限制。他直言:“未來不會因爲我們過於關注安全而贏得勝利。” 他還毫不掩飾地說:“我們必須確保美國保持領先地位,以成爲各國和企業的首選合作伙伴。”法國《信息世界》新聞網站分析認爲,這一聲明清晰地展現了美國在未來科技領域保持統治地位的戰略意圖,並強調了其在AI、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確保自主可控的決心。
這樣的表態或許將進一步刺激歐洲人的自主意識和“守土”意識。一些法國人對《環球時報》記者明確表示:“我們希望有自己的AI應用,並且會優先使用本土的平臺。”
但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的AI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深受美國影響。谷歌、微軟等美國企業在歐洲設有多個創新實驗室,許多歐洲AI初創企業的領軍人物也曾在美國深造或工作。這種緊密的聯繫既加深了歐美在AI領域的合作,也讓歐洲的戰略選擇變得更加微妙——是依託美國產業鏈,還是加速自主創新?在美國希望“保持領先地位”的情況下,又是否會允許歐洲將競爭力提升到能夠與之匹敵的水平?這些問題都是與會者們在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熱議的話題。
“人類需要強大的AI工具,而不是取代人類的系統”
在本次峰會上,60個國家和組織簽署了《關於發展包容、可持續的人工智能造福人類與地球的聲明》,簽署者包括法國、印度、中國等,而美國和英國卻並未簽署,這“戲劇性的一幕”再次凸顯了歐美在AI發展上的不同立場。
相比之下,歐洲與中國在AI發展模式上的某些理念更爲接近,尤其是在開源、普惠和包容性方面。中國AI企業“深度求索”近日發佈的開源大模型DeepSeek-R1,因其低成本、低能耗的特性,引起了歐洲AI界的廣泛關注。法國初創公司Mistral的聯合創始人亞瑟·門施將其稱爲“中國的Mistral”,並表示該項目的成功進一步證明了開源AI的可行性。
“很高興能在峰會期間瞭解到中國在AI發展與安全治理方面的探索及國際合作倡議。”德國奧格斯堡大學學者諾亞·舍普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AI技術的發展將帶來無限機遇和諸多挑戰,推動實現有效的全球AI治理是一個重大課題。“各國應繼續深化創新合作,共同推動智能向善,積極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讓AI成爲造福全人類的偉大力量。”舍普爾還表示,期待今年有機會赴上海蔘加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以進一步瞭解和交流全球AI治理的實踐經驗。
然而,儘管在理念上存有共識,歐洲與中國在數據治理、市場準入等領域也存在分歧。如何建立長期信任與合作關係,仍然是未來中歐之間的關鍵議題。法國初創企業XXII是一家專注於用AI技術進行視頻分析的公司,曾嘗試進軍中國市場,但最終因強勁的本土競爭者以及數據隱私、監管要求等問題而放棄。其負責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在涉及大量企業數據的AI領域,各國在本土市場發展業務或許是更現實的選擇。”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關於AI全球治理的對話可以被擱置。在11日的峰會全體會議期間,同時舉辦約100場邊會。《環球時報》記者參與了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研究網絡(CNAISDA)主辦的邊會“人工智能技術進步與應用”。現場參會人數超過150人,同時還有超過14萬名觀衆在線參與。會議廳座無虛席,許多觀衆是對AI安全治理話題感興趣而自發註冊到場。
在會議上,國際治理創新中心全球人工智能風險倡議執行主任鄧肯·卡斯-貝格斯表示,AI的指數級增長可能引發一系列難以預測的挑戰,包括全球不平等加劇、AI的武器化和誤用等。面對這些挑戰,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共同制定AI發展的全球性規則,確保AI造福全人類,而非成爲少數國家壟斷的工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生命未來研究所所長馬克斯·泰格馬克同樣強調,人類需要強大的AI工具,而不是取代人類、讓人類變得無用的系統。與會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一共識或許是推動國際合作乃至中美合作的關鍵動力。
目前來看,各國在AI領域的競爭意識仍強於合作意願。領先者希望保持技術優勢,後起之秀則試圖實現彎道超車。全球AI治理的未來充滿變數,究竟是朝着更緊密的合作方向邁進,還是加劇技術陣營的分裂,這一問題將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科技發展和地緣政治博弈中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