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銳評:邵醫生事件拷問網絡平臺責任
來源:環球時報
近日,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邵醫生跳樓身亡一事引發廣泛關注。據家屬向媒體介紹,邵醫生生前曾遭遇3個網絡平臺賬號持續7個多月的網暴,讓她陷入“極度無助、求告無門”的狀態。邵醫生從醫30年,曾榮獲“河南省優秀婦產科醫師”等榮譽。這幾天,不斷有邵醫生接診過的產婦和患者在社交平臺上緬懷她。目前,周口市衛生健康委和相關部門已成立調查組,正在依法依規開展調查處理,妥善做好善後工作。相信有關部門將通過調查給當事人和社會一個公正結論。
網絡暴力不僅侵害他人的人格權益,也污染、毒害網絡生態,劉學州事件、鄭靈華事件等典型網絡暴力案件,都曾引起輿論大規模關注和憤慨。不僅是個人,一些民營企業此前也遭受過網絡暴力行爲。近年來,有關部門不斷提高對網暴的重視程度和治理力度。2023年我國發布《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2024年《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也已經施行。其中規定,組織“人肉搜索”,違法收集並向不特定多數人發佈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符合刑法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
這起事件也提醒我們,治理網暴仍然在路上。特別是網絡平臺,作爲網絡信息流通的“水龍頭”、內容治理的前沿“哨所”,更應守土有責。相關法規規定,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履行網絡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誠然,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準確辨別網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網絡舉報和網絡暴力需要進行更加細緻的甄別,但這不能成爲一些平臺在應當履行責任時選擇敷衍了事的藉口。平臺爲防範網暴所出臺的一系列機制,更不能淪爲“花架子”。當平臺守不住內容審覈第一關,未能有效利用其技術手段識別、預警並阻斷網暴鏈條,當有害信息舉報通道不暢或處置效率低下,其算法技術反而可能成爲惡意內容的加速器。
網絡空間治理,需要壓實平臺主體責任。據統計,目前我國網民規模已超10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9.7%。各種技術在網絡上花樣翻新的同時,網絡暴力也在變換着它的“馬甲”。這就要求平臺提升技術識別與處置能力,投入資源優化算法模型,使系統能更敏銳捕捉隱蔽化、新型化的網暴苗頭,建立從預警到快速處置的閉環機制。要充分發揮平臺精準打擊網暴的作用,不能僅僅侷限於平臺方唱“獨角戲”,還應聯合多方力量,暢通用戶舉報與申訴渠道,簡化流程、及時反饋,讓每個用戶都能便捷地成爲“監督哨”。此外,還需引入專業機構力量參與內容審覈與規則評議,提升治理的專業性與公信力。責任是平臺作爲“看門人”的應有擔當,明晰責任不僅不會阻礙發展,反而能通過營造更安全、可信賴的環境,贏得用戶長期信任,築牢平臺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當網絡信息傳播受算法和標籤技術的極大影響時,幾個人發起的網絡暴力也可能演變成惡劣事件。當個體情緒在網絡空間中不受約束地被放大疊加,最終可能對受害者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這是互聯網空間中的典型問題,也是平臺必須答好的命題。從生命的消逝中吸取教訓的代價太過沉重,平臺壓實責任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爲過。當每一個平臺都真正將治理網暴內化爲行動自覺,我們方能共同編織一張堅實防護網,讓清朗陽光照亮網絡空間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