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辭世 享嵩壽103歲

華人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昨天在北京逝世,楊振寧在學術上的成就影響逾半世紀物理學界發展,他的晚春之愛也傳遍兩岸華人圈。本報資料照片

我中央研究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昨天在大陸北京逝世,享嵩壽一○三歲。

楊振寧與李政道在一九五六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改變科學家關於對稱性的認知,榮獲一九五七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新華社報導,楊振寧因病昨天中午在北京逝世。楊振寧一九二二年生於安徽合肥,抗戰爆發後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一九四五年作爲清華留美公費生負笈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後留在學校工作,並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楊振寧於一九五四年與米爾斯提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奠定後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並進而與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獲得諾貝爾獎。

楊振寧獲獎時國籍爲中華民國,隔年當選中研院院士。中研院昨在院士要聞中指出,楊振寧與臺灣學術界交流頻繁,一九八六年首次以院士身分參加院士會議,並多次參加後續的院士會議,最近一次則是二○一五年來臺接受臺灣大學頒發名譽博士,他對臺灣物理學發展影響深遠。

學術成就外,楊振寧的婚姻生活廣受外界關注,他的元配杜致禮於二○○三年過世,楊振寧第二年與小他五十四歲翁帆結爲連理。楊振寧多次來臺,翁帆都會陪同,兩人曾在二○○六年接受聯合報相對論專訪,並將這段忘年之愛視爲「生命延長論」。

楊振寧認爲,他一生從學術上到愛情上都很幸運,「一生這麼多幸運,是很少有的」。

楊振寧說,他到美國時廿二歲,二戰剛結束,這以後五、六十年來,全世界人類生產力大幅成長,大多數國家當年的情形,遠超過從前;尤其美國,率領整個世界利用科技的影響,使到處變得非常繁榮。這與他個人一生命運,有很密切的關係。

陸多校官網首頁哀悼

楊振寧在一九七一年首次回大陸訪問,掀起華裔學者訪陸熱潮,後又向中共總理周恩來提議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

楊振寧於一九九九年起出任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昨天逝世消息傳出後,包括清華、西湖大學、東莞理工學院等校均將官網調成黑白色、於首頁以斗大標題表達哀悼,並刊文指楊振寧是廿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是冷戰時期分別受兩岸最高領導人會見的科學家之一。一九七三年他在北京獲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會見、一九八六年於臺北獲蔣經國總統接見。他於一九六五年加入美國籍,二○一五年改爲中國大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