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溢流釀死傷 學者:事前預防有困難

樺加沙颱風昨天帶來的大豪雨造成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大量泥水沖毀馬太鞍溪橋,下午更直接淹進光復市區。圖/東穩通運公司提供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昨日下午溢流造成當地災情、居民死傷。是否可以事前施工防範,學者分析,堰塞湖在深山密林中,事前針對湖邊進行工程或其他防洪措施難度太高且缺乏經濟效益,目前多以「亡羊補牢」的方式救災,未來堰塞湖很可能再次溢流,如何針對光復及周遭地區防範,重新檢討土地使用等,都可降低未來發生災害。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水衝進光復鄉,迄今有14人死亡,震驚全臺。專長之一爲災害防救的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左宜恩說,就目前看到的資訊來說,這次花蓮堰塞湖溢流事件在發生前,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已經盡了職責,事前也有進行人員疏散工作,但是所造成的危害仍然出乎意外之外的嚴重。

左宜恩表示,未來應該加強的除了繼續維持對堰塞湖的監控外,下游居民的防災、風險意識也必須再強化,如何以強制力或其他必要措施促使不願撤離的民衆願意配合政府疏散行動,也會是中央跟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的課題。

左宜恩認爲,以堰塞湖的地理位置,在深山密林中,事前針對湖邊進行工程或其他防洪措施難度太高且缺乏經濟效益。日前仍有居民因未(及時)配合縣府疏散行動結果造成嚴重損失,因此是否可以更早、更強有力的疏散居民?這是檢討時值得思考的問題。

左宜恩表示,目前多是以亡羊補牢的方式救災,未來在堰塞湖很有可能再次發生溢流甚至更嚴重災害的前提下,如何針對光復以及鄰近地區做好防範以及重新檢討土地使用、人類活動等,都是可以降低未來再次發生嚴重災害的預防措施。他也無奈說,「堰塞湖主要是自然力量產生,事前很難預防,只能事中防控,事後儘可能降低災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