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救災清淤逾萬噸 有望去化再利用

花蓮光復鄉災後清出大量淤泥,環境部長彭啓明昨說,災區經無人機畫面初估恐超過十萬公噸;環境部已新增淤泥暫置場,暫存容量可達卅二萬公噸,這些泥砂土質良好,會評估分類再利用的可能性,而不只是單純去化。

彭啓明表示,現在淤泥夾雜各種廢棄物,清理難度很高,需要專業分類處理,已在跨部會協調解決,並詢問臺泥、建商等能否作爲材料使用。

花蓮縣政府行研處長陳建村說,一天清出的淤泥量約六千公噸,混合許多雜物。最近幾天陽光普照,淤泥已硬化且發出不好聞氣味,去化有專業性,會與環境部討論後續作法。

地方憂心若再來一場大雨,可能導致污泥再次流動,縣府環保局科長潘春燕說,會用網子先把淤泥封起來,每天灑水與消毒臭味。

環管署最新統計,目前已清除淤泥逾一萬二六○公噸,垃圾約七五八○公噸,環境部已協助地方調度逾二點七萬人次、大型機具約五八二輛次;要全數清除,須考量人力、資源、天氣等因素。

彭啓明表示,看到光復垃圾掩埋場被沖刷出來的垃圾與淤泥分佈在北富村附近的道路、民宅、農田中,心裡非常沉重,已協同花蓮環保局處理,垃圾已先集中到臺糖的暫置場,並協調更大的場地暫置淤泥。

據瞭解,淤泥有許多用途,包含作爲輕質骨材、預拌土壤材料、高強度土壤、肥料、陶瓷等加工材料,還能改良土壤、作工程填料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