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洪災滿月/優先撤離長者 須先解決數位落差
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右)前進災區扛起總協調官重任,待了超過三個星期,明天將離開光復。記者王燕華/攝影
花蓮光復鄉極少有颱風、土石流撤離經驗,九月廿三日堰塞湖潰決,衝出長者數位落差、民防體系不足等問題。
經過這場慘痛教訓,中央、地方已建立撤離機制,未來發布警戒,將主動要求警察、消防,甚至國軍、替代役協助,並強制執行。
「那個水齁,會叫。」七十歲的李金龍住在光復鄉敦厚路上,家中一樓空空蕩蕩,超過一公尺的水痕依然鮮明,回想大水來的那一天,心中依然害怕,黃泥水兇猛襲來,他和妻子趕緊逃到二樓,但什麼是「垂直避難」?他毫無概念。
除了垂直撤離讓許多災民不理解,長者死在一樓,原因多是未接收到細胞簡訊,加上行動不便者也未獲及時援助。
中央前進協調所十八日爲此在災區撤離演練,實兵撤離了四千多人到各收容點,也演練垂直避難。
八旬蔣姓婦人回憶,當天看到水衝入街道她拔腿就跑,沿途大家高喊「快逃」;日前演練警報一響,門關一關就上樓,其實不難。但王姓災民擔憂祖祖輩輩都住在這,很多長輩下次可能還是不願意走。
「就是演練給縣府看的。」總協調官季連成說,無法自主行動的長輩等弱勢族羣,都是黃色警戒時就要優先預防性撤離的對象,要第一線村鄰長去做溝通。
季連成認爲,撤離人力絕不會不夠,不只民政、軍警系統,縣府本身有醫療、社福體系,還有民間團體、軍方都可以支援,花蓮縣有卅幾萬人,怎麼可能不夠?問題在如何有效運用,仰賴平時防災意識,並建立支援管道。
花蓮縣消防局長吳兆遠說,將全面提升各村廣播系統的普及率,村內的電線杆都可以裝設,中央也會補助,希望拉高涵蓋率;此外,未來發布警戒須撤離時,將主動要求警察、消防、國軍等協助,並強制執行。
原民會副主委谷縱.喀勒芳安說,擬定災害臨時工計劃,讓部落青年人組成巡守隊,一旦發生災害可協助撤離,也會透過部落會議主席、教會、文健站等,同步宣導避難,減少數位落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