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洪災滿月/不敢擺傢俱 1樓門戶洞開怕水來
佛祖街一名獨居婦人,災後的屋內僅以兩桶一板充當克難桌子。記者林佳彣/攝影
花蓮光復鄉家園重建之路依然不易,許多家戶淤泥清完,但傢俱全毀,一樓空空蕩蕩,還得搶愛心二手傢俱,也有人深怕洪災夢魘再來不敢擺傢俱;商家、菜市場至今無法正常營業,災民想果腹得四處找便當,感嘆「爲什麼我們像難民一樣」?
泥水衝破民宅,多數家戶門窗「門戶洞開」,深怕貴重物品放在家裡不安全,希望有「鋁門窗超人」幫忙;也有災民抱怨,不時聽到有民間捐助的家電或傢俱可領,排隊排半天,四處碰運氣,各方資源雖多,但流程卻一直重複,災民們就像無頭蒼蠅。
八旬蔣姓婦人與丈夫同住,大嘆年紀大,不懂網路,先前得知光復鄉公所有載滿傢俱的卡車來,趕快排隊搶到桌椅載回家,但缺衣櫥,衣服只能放在塑膠袋裡。
佛祖街謝姓災民的平房已空空如也,DIY兩個水桶當桌腳、再放上一塊洗乾淨的板子當桌面,上頭擺便當、手機、水瓶等生活用品,家中椅子是被水流走再撿回來的,獲贈全新牀墊,卻沒牀架可用。
從事教職的張先生大嘆,傢俱都沒了,目前先維持現況,畢竟堰塞湖尚未解決,也怕下次大雨,馬太鞍溪的水不知又要往哪跑。
「下班後看哪裡有便當,就碰碰運氣。」張姓災民說,會去光復車站或村長那覓食,先前因災損三輛汽機車,只能跟朋友借車,還好便道開通,未來採買會較方便,但不可能長期跟朋友借用。語氣中滿滿無奈。
黃小姐慶幸「那天有趕快開走車」,還能到其他城鎮採買。最近早餐吃先前拿到的八寶粥、花生仁湯,午晚餐則是社區發放便當,要是多出便當,她也會多拿兩個放冰箱,隔餐蒸來吃。
各界善心物資持續涌入光復,光復商工有一空間放滿各界愛心物資,包含麪條、罐頭、衛生紙、書包與文具、棉被和枕頭、鹽、餅乾、鮑魚乾貝粥、漂白水等,校長陳德明說,「苦不能苦孩子,他們一定會有飯吃。」
花蓮縣府持續提供午餐和晚餐給災民,也調查受災戶的家電、傢俱需求並登記造冊,媒合愛心物資再宅配到府。
延伸閱讀